.:.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三年清零的代价————老蛮
本頁主題: 三年清零的代价————老蛮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心乱如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438
威望:105 點
金錢:13172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07-10-01

三年清零的代价————老蛮

现在我们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总结三年清零的代价,并且我们要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在毫不动摇的坚持清零三年之后,到202年12月份,突然就在全国范围内放弃清零,连过渡期都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关注财政情况。财政数据当然是最具决定性的数据,我们首先关注全口径财政赤字,也就是公共预算收支赤字+政府性基金收支赤字。

2019年全口径财政赤字5.53万亿,到2022年,剧增到了8.96万亿,三年的赤字增幅为62%。

赤字增长六成看起来很吓人是吧?然而问题并不仅于此。2020年全口径财政赤字8.72万亿2021年情况稍微好一点,下降到5.94万亿,看起来清零好像可以持续下去似的。然而,到了2022年,伴随着各地此起彼伏的封城潮,经济遭遇重创,财政赤字水平再次暴增到8.96万亿的史上最高值,三年下来累计财政赤字23.62万亿。

而可以对比的是:2000年至2019年的赤字之和也只有21.92万亿。

区区三年的赤字之和居然超过了此前20年的赤字之和,这是什么概念?

如此庞大的财政赤字窟窿根本无法填补,于是政府只能被迫发债,没日没夜的发债,无论国债还是地方债,在这三年里面都在剧烈增长。

先说国债,三年下来累计发行了23.32万亿,扣除其中借新还旧的部分,国债余额从2019年底的15.83万亿,到2022年底暴增为25.19万亿,三年增幅59.1%。记住,这里又是一个六成。

由地方政府公开发行的地方债,也就是摆在明面上的地方债务,三年累积发了21.29万亿,扣除其中借新还旧部分,地方债余额从21.31万亿增加到35.06万亿,增幅64.5%,这是第三个六成。

总结起来就是:我国的年度财政赤字规模、国债余额和地方债余额,三年清零下来,全都增加了六成的负担。

财政负担增加六成,这是我们三年清零的第一个代价。

然而,区区三年就让财政负担暴增六成,这一定会引发相应的后果,即使短时间内整体上财政还能维持,问题也一定会在某个局部先发作出来,而最先出问题的就是城投债。

三年清零的第二个代价是城投债市场的整体塌陷。地方政府的清零支出一直是个谜,无休止的全民核酸、隔离酒店和方舱的建设与维持、大范围封控以及物资保供等等等等,总支出金额是谜,资金来源同样讳莫如深。事实上,这笔支出由公共预算资金承担的比例极少,比如广东省公共财政决算报告里体现的一年就700来亿,这当然是不够的。

大家心知肚明的资金来源其实就是城投债,毕竟城投债虽然表面上是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拿来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但是只要钱进了城投公司的账,随便拿去干什么,其实都没人管。其他的财政资金,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地方债资金,每一笔都有规定的用途,还会被上级监管部门逐笔溯源检查,而没人管的城投债当然就是最好的清零开支的资金来源。

然而,地方财政情况早就不堪重负了,在数据上,城投债的净融资额,也就是发行量扣除其中借新还旧的部分后的净增量,2019年为1.23万亿,这算是正常水平,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基准,2020年城投债净融资量暴增到1.95万亿,2021年继续上升2.23万亿的超高规模,这两年合计多出来的一万七千亿,大概就是这两年地方政府投入到清零大业中的支出。然而再到2022年,地方政府就承担不起如此暴增的债务重担了。

我们必须记住,在城投债如此暴增的同时,另外那一边地方政府债同时也在暴增。

2022年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量9559亿,接近一万亿,看起来还行,大概按这个水平持续下去,一年下来又是2万多亿的水平,但是到了七月份城投债突然暴雷。

金额156亿的遵义城投债到期无法偿付,并且耍流氓式的提出了展期20年并且前十年只付息不付本的方案,各路金主们在此刻突然就意识到地方政府的债务极限已经到了,于是,整个2022年下半年承投债的净融资规模只有1940亿,较2021年同期的12977亿降幅达到了85.1%。

再到今年二月份之后,我国开始执行极端宽松的金融政策,按照央行和银保监会的指令,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路金主理应无使城投债本身的质量好坏,只要发行一律吃进,以此勉力维持经济活力,然而即使这样,今年一季度成投债的净融资量依然只有5052亿,同比2022年一季度的6022亿降幅依然达到16.1%,当然这已经是金融政策极度开放的结果。

对于央行竭尽全力放水的努力,我们还是要感动并且鼓一下掌的,结果变局马上就来了,4月12日又是贵州政府开始公开摆烂,声称依靠其自身能力已经无法化解债务负担。

这事实上就意味着城投债已死,有事烧纸,对整个城头债市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对现在的地方政府来说,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没有了借新还旧的能力,那债应该怎么还?赖掉吗?要知道,绝大部分的城投债乃至是地方债的认购主体都是城商行和农商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的背后其实就是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家庭,这些钱都是这些普通小老百姓的养老金和救命钱,你地方政府还不起的怎么办?让这千千万万家庭集体抱团饿死吗?那么央行直接印钱来还吗?这不就意味着恶性通胀了吗。

其实我们说到这里,已经可以清晰的理解清零三年突然结束的原因,无非是到2022年下半年,地方政府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处于全面坍塌的状态,财政无以为继只能随随便便连个招呼都不打,也不提前准备任何退烧药品就直接退出了清零模式。

然而我们的总结还没有完。

清零三年的第三个代价,是政府公信力的全面沦陷。

强行封锁小区消防通道,棒杀宠物猫狗,朝令夕改,早上说不封城,下午就封,踢破门入室消杀,天价隔离酒店,全城饥荒,黑幕重重的保供菜,腐烂的核酸链条,带货的专家,进不去的医院和等死的急诊病人,走不出的机场和高铁站,进不去的校园,回不去的家,禁止农民下地,转运大巴的车祸……到了最后,一夜之间又毫无交代的取消清零,仿佛前面的三年的荒谬绝伦根本就不存在一样。

老百姓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一定会给出群体反应。

于是年轻人流行我们是最后一代的观念,并且普遍躺平摆烂,中老年人则酷爱刷抖音迷短视频,总结起来就是,全民反智的同时不再相信政府或者专家的任何话语,这就是最大的反噬。

这一后果将会在接下来迅速体现在经济数据上,体现在复苏力度上,体现在经济政策的落地上,政府彻底丧失了公信力,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动员能力,无从激励民心应对接下来的经济威胁,这就是最大的恶果。

清零三年的第四个代价是生育率的崩塌。

朝不保夕,对政府和未来同时丧失信任,当然不可能再维持生育率。在酷烈的封控措施之下,年轻一代喊出了属于自己的史诗级的口号——我们就是最后一代,谢谢!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共鸣,所以2019年出生人口还有1468万,2020年1203万,2021年1062万,到2022年只剩下956万,并且肉眼可见的还会继续减少。

清零三年的第五个代价——使外资企业义无反顾的撤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底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的平均用工人数为1714万,到202年底下降到了1567万再到今年二月份继续下降到1472万,三年多下来,外企的工人减少了242万。这些人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去送快递和开滴滴,将快递行业和网约车行业卷到了吃不饱饭的程度。而伴随着外企撤离的加速,上下游的民营企业也只能无奈关停,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员工失业,这些人能去哪里呢?他们在整体上也不再相信政府,并且满心委屈,这必将形成巨大的社会负担,也一定会引发各种恶性社会事件,他们要么伤害自己,要么就伤害他人,而这将会是整个国家的噩梦。

清零三年的第六个代价则是广大的老百姓在对未来丧失信念后,终于决定不再借债。

地产泡沫因此轰然破灭,2019年老百姓的新增贷款额7.43万亿,2020年7.86万亿,2021年达到历史峰值7.92万亿。在此之后,地产泡沫就达到了极点,转身轰然破灭。2022年的居民新增贷款规模只有3.83万亿,较此前的规模直接腰斩,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值更是下降到了18.6%,仅仅只相当于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的水平,老百姓不贷款买房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地产商排着队扑街。2022年地产前百强企业里面现金流断裂无法偿付到期债务的家数有近40家,至于中小型地产企业里面现金流已经事实断裂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其实已经都已经事实破产,只不过因为政策管控不许走破产流程罢了。

地产商群体前赴后继的扑街带来了另一个后续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暴减,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66854亿,较2021年的87051亿降幅23.3%,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的土地市场里有近两成的成交是地方政府的平台企业入场托市,这部分卖地收入是地方财政左手倒右手,是没有实际的财政意义的。因此2022年的全国土地出让金实际收入其实是接近腰斩的,与地产商的扑接比例是大致相同的。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以及地产行业上缴的税收的依赖程度极高,这里各位必须注意的是地产行业税收,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绝大部分归属于地方财政。根据2020年及此前年份的税务年鉴,我国房地产行业共计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收,占政府全口径财政收入(公共预算收入+卖地收入)的比值2006年为21.7%,到2019年已经上升到40.3%,如果单看地方财政的收入,比如2019年地方财政的全口径收入205013亿,而地产行业贡献的总收入110700亿,地产行业的财政贡献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值高达54.0%。

地产行业的贡献值在2022年腰斩,地方财政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承受的,房地产行业对于地方财政的支撑性意义根本没有其他行业可以替代,现在这根支柱已经坍塌,地方财政因此焦头烂额,城投债在此时又出现了崩塌的问题,净融资能力大幅下降,清零当然也就清不下去了。

这么说吧,如果房地产市场在2023年不能重新兴旺起来,那么接下来一定会引发进一步的连锁反应,直接击溃地方财政维持平衡的底线,这种后果,根本就是不可能承受的,所以地方政府一定会想尽办法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在这一点上,地方政府没得选择。

总结起来,清零三年,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六成;城投债市场因此率先坍塌;政府公信力全面沦陷;生育率崩塌;外企加速撤离;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即将成为压垮地方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切看起来真的就像是一个只有在最没有逻辑,最扯淡的恐怖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噩梦,而现在,这个噩梦已经朝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真实的笼罩下来了。

赞(31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5-31 11:5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7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