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书荷电影]  | 手抄上岸 | 被骂被禁38年,比中国人还懂中国,我真为他委屈!
本頁主題: [书荷电影]  | 手抄上岸 | 被骂被禁38年,比中国人还懂中国,我真为他委屈!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香颂岸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1129
威望:1290 點
金錢:1025324 USD
貢獻:1355116 點
註冊:2019-03-12
認證: 技術區認證會員
2020-05-17

[书荷电影]  | 手抄上岸 | 被骂被禁38年,比中国人还懂中国,我真为他委屈!


如果不是因为最近这部纪录片,也许很少有人会知道,曾有一位世界级大导演,先后多次来到中国,为中国拍了17部电影,记录了中国50年的历史变迁。

然而至今,那些作品在网上都找不到完整版:《伊文思看中国》


 





 


1938年1月,中国汉口。

一支全由外国人组成的电影拍摄小组,悄然抵达。

他们主动联系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表达意愿:我们要拍一部,帮助中国人抗战的纪录片。

政府人员半信半疑:丑化中国人的电影,我们见得多了,拍纪录片?不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吧?

最终他们得出结论:这可能是一队,在欧美找不到工作,来中国混饭吃的叫花子。


 


直到这伙人,请好莱坞当红巨星为他们作证…

国民政府才发现,原来这是个爆款团队:

导演,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人称“纪录片之父”,当时已是国际知名导演。

不久前,他和美国作家海明威,深入西班牙战场,拍摄了共和军反抗独裁政权的战斗《西班牙土地》,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这次来中国拍摄的几乎是原班人马:摄影师费诺,荷兰人,图片摄影卡帕,匈牙利人。


 


终于,在跟国民政府交涉多日之后,伊文思的团队得以顺利开拍。

他们背着200多公斤的设备满中国转,随时可能挨枪子…就这样,坚持了整整8个月。


 


他们拍“血战台儿庄”之后,被日军洗劫的村庄,到处都是人类和动物的尸体、垮塌的房屋,滚滚浓烟…


 

 


即便如此,战役一结束,马上有老百姓回到村里。

一个大胆的农民,回来只为一件事:去废墟里寻找妻子的尸体。


 

 


他们还拍战斗的中国军人。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被称作“东亚病夫”,中国军人给人的印象总是软弱不堪,一打就跑,伊文思镜头里的军人却训练有素,充满民族大义。


 

他们拍西安、上海、南京、汉口、广州…

拍飞机轰炸、颓垣断壁,民不聊生。


 

 

他拍蒋介石、周恩来、宋庆龄…


 

 

 


也拍苦难之中顽强的中国民众:

两名男子在废墟中不断地挖掘,他们想救出几个幸存者,但最后挖出的只是一具具尸体。


 


一名男子抱着老母亲,跟着人潮往前奔涌。


 


小男孩背着比自己更小的妹妹,跟着大人无头绪地乱窜。


 


这个妇女,脚有残疾,却没人照顾,为了活命,只能跪在地上爬行。


 


前线士兵在浴血奋战,后方百姓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抗日。

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振臂高呼...


 


 


有人开展筹款运动,以购买粮食和弹药,支援前方的战士,捐钱的百姓挤破了门槛。

这其中有:精壮的成年男子,握着钞票直接来的;未懂事的孩童,抱着存钱罐来的;身穿军装的中国军人,拿着为数不多的军饷来的…


 


伊文思用一帧帧真实的画面,告诉我们:那些真实的泪水,不加修饰的苦难,不畏死亡的战斗,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祖辈身上。

伊文思说: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重生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大街上,人们自发组织唱响《义勇军进行曲》




 


4集国产纪录片《伊文思看中国》,今年9月在央视播出,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电影故事。

1898年,伊文思出生在荷兰一个富裕的家庭。


 

尤里斯·伊文思

但他拒绝继承家族生意,决心要当一名艺术家,13岁就拍摄了人生第一部电影。

1928年,他凭借作品《桥》和《雨》,被荷兰电影界称为民族电影的骄傲。


 

《桥》《雨》

后来在苏联,他成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38年,伊文思第一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四万万人民》。

这是第一部正面表现中国抗日的纪录片,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次年,电影在美国和法国上映,引起轰动,广受媒体赞誉。


 

在此之前,日军在国际社会上粉饰侵略行为,说是为中国带来和平,中国人还用鲜花欢迎日军。

伊文思的影片,仿佛是给日本一记响亮的耳光。西方世界被真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苦难所震惊,被勇敢的中国军民打动…

一年后,美国切断了对日本的钢材出口和石油出口。


 

 


 

《四万万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来中国,伊文思结识了与他同龄的周恩来。

得知延安没有拍摄设备,他把一台35毫米埃姆摄影机和两千英尺胶片送给刚刚成立的“延安电影团”。



这台摄影机在延安拍摄了很多重要镜头,成为中国共产党电影事业的起点。


 


在之后的50年,伊文思又多次来到中国,为中国拍摄了多部电影。

他一生拍了很多国家,但只有中国,他反复地拍。用他本人的话讲,叫“跟一个国家谈了恋爱”。

1958年,伊文思60岁,来中国拍摄了纪录片《早春》。

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

他拍内蒙古海拉尔的风雪中套马,沙漠中驼队在运输,孩子们打雪仗…


 

 


他拍乍暖还寒的太湖上,鸭子在嬉戏,飘浮着的船只,湖边春暖花开…


 

 


拍无锡乡村的春节前夕,孩子们玩兔子灯、吹糖人、放炮仗,大娘烧团圆饭…

从北国到江南,他勾画了一幅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1972年,他和妻子玛斯琳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愚公移山》。

历时五年,跨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黑龙江等地,拍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学生、演员、手工艺人…

最后整理出5个长片,六七个短片,共12个小时,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
 


尽管是应中国邀请,伊文思的拍摄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

比如,有人建议他去拍人民公社,他没同意,他觉得那还不是成熟的经验,

比如,有人建议他,专门给拍某位领导拍一部影片,他拒绝了:我只拍中国人民。

比如,翻译让他提前给采访问题,他也不同意。

他不要提前排练好的东西,而要捕捉采访对象当下最真实的反应,“现场是什么样,就拍什么样”。

对此,周恩来总理相当大度,他说:这不是中国的电影,是伊文思的电影,要按照伊文思的风格来拍。


 


伊文思拍摄追求真实,一丝不苟。

为了拍摄得更顺利,中方为伊文思配了摄影师,但几乎都被他挑剔过。

当时中国摄影师习惯了把机器架在三脚架上拍,伊文思却要求摄影师必须扛着机器,参与到活动里。

他说:机器不是在旁观,而是深入到里面去。


 

 


还有一次,摄影师看到画面里,门上挂着的草鞋上有泥,觉得不雅观,就去把它擦干净。

结果,一向温文尔雅的伊文思生气了,怒道:你是导演我是导演?

因为在他眼中,擦去泥土,就是不真实。


 

 


每到一个地方拍,他总是先和当地人聊天,跟他们做朋友,拍工厂,就先进车间劳动,体验生活…


 


正因为这样的精耕细作,才让我们看到如此生动的历史画面。

而更有趣的是,多年之后,《伊文思看中国》追随伊文思的足迹,找到了当年镜头里的人,那时活泼灵动的孩子、年轻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正在洗头的小孩,满头的肥皂沫…

多年过去了,笑容依然没变…


 

 


表演“双推磨”的小姐妹,如今还保持着友谊。


 

 


其中一位,因为参加了伊文思的电影,命运就改变了,从一个农村姑娘变成了一名锡剧艺术家。

上海药店的售货员包阿姨,骄傲地对着镜头说:我每个月工资40块,我爱人是59块,家里我管钱。我是一个解放了的妇女!


 

 


包阿姨和爱人共同抚养孩子,一起烧饭带孩子,孩子睡了,她织衣服,老公就拿着搓衣板和木盆,去洗衣服…


 

 


多年之后,这对夫妻恩爱如初,携手白头。


 


女儿对着镜头说:伊文思拍出了我妈妈最美的一面,几十年以后看到,还是很震撼!


 


伊文思拍出了70年代中国人的群像,给为新中国努力奋斗的普通劳动者,特别是新一代中国女性,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而他对拍摄对象,永远保持谦虚。

他说:

群体劳动场面,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在中国,我被劳动人民打动…

这些人,就是愚公。


 


1975年,伊文思和妻子离开中国,在飞机底下,他们和送行的人一一拥抱,仿佛生离死别…

所有的人都哭了…


 





 


《愚公移山》在巴黎上映后,全球观影达到一亿两千万人次,让西方认识了真实的中国。

但随之而来的,是西方世界的批评,他们指责伊文思美化中国,无条件支持中国…

这也不是伊文思第一次受到争议了。

早在上世纪40 年代,他为印尼反抗荷兰殖民拍了纪录片《印度尼西亚在呼唤》,因此被祖国荷兰拒之门外。


 


荷兰人不知道他,电影学院都不准提伊文思和他的电影。

而拍《愚公移山》,他被质疑粉饰中国,导致在法国十年没有找到工作。


 


但历史终会给一个忠于自我的导演,以公正的评价…

后来,英国、法国、意大利都相继给伊文思授予非常高的荣誉。

1984年,荷兰政府向他道歉,第一次承认他的贡献,此时,距离他被禁,已经过去了38年。


 


伊文思一辈子都没挣到钱,没能力买房。

他在欧洲,一个月能挣到大约1500美元,但在中国,一个月就200-300美元,亏着钱在拍。


 


拍《愚公移山》的时候,他的衣服都破了,周总理要给他做两套衣服。伊文思坚持说缝缝就好。


 


好不容易拿到了奖金,他也都分给了一起工作的兄弟。

他说,追求财富,是对自由的束缚。钱多了,会让人留恋那种生活,丧失对理想的追求。


 


1988年,90高龄的伊文思,完成了人生最后一部作品,依然是关于中国:《风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他拍后羿嫦娥,拍李白,拍长城,拍兵马俑,拍乐山大佛,甚至化身孙大圣…

那是一位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文化的疯狂热爱和极致想象。

电影完成大半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纪录片《风的故事》剧照

伊文思一生,为中国拍摄了17部电影,架起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他始终怀着善意,去捕捉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的质朴善良、勤劳真诚…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你心里装着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样子的世界。


 

 





 
 
 
 
 
 





 
 
 
 
 
 
 





 
 
 
 
 
 
 
 





 
 
 
 
 




 




赞(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2-03 20:3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1-17 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