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
本頁主題: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9
        清国此刻独占朝鲜的局面是和当初李鸿章的战略构想完全相反的,当初李鸿章的想法是把各国利益导入朝鲜,如此一来,各西方列强会确保朝鲜不被日本抢占,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北洋和南洋海军。
        但是像现在这样大力加强控制,清国的权利极度膨胀,必将导致日本的反抗,一旦危机出现,就可能酿成巨变。
        李鸿章自然也有他的盘算,一边大力加强旅顺的军事要塞建设,另一方面李鸿章相信他的老朋友俄罗斯。
        甲午年清日战争爆发前,李鸿章一方面顶住国内压力不积极向朝鲜增派军队,他辩解说,如果增兵,很容易搞成双方骑虎难下,容易导致冲突。可是在谈判桌上,他却态度强硬。朝鲜独立?门儿都没有。两国共管朝鲜?门儿都没有。把朝鲜给划分了,清国和日本,一国一边?谁跟你一国一边。这种军事消极,外交高调的背后,是因为李鸿章有信心,俄罗斯朋友承诺他,必将说法日本撤兵,日本如果不听,俄罗斯将用武力压制。这个错误的信心,造成了他在谈判桌上的强硬,直到最后终起战端。
        1894年,朝鲜又起内乱,东学党人发动叛乱,朝鲜向清国求援,清国政府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平定东学党叛乱,同时遵循天津条约规定,通知日本,亲,我们清国派兵进朝鲜啦,我们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嘛,你懂的。
        日本方面回应,朝鲜不是清国的臣属国,清国以宗主国自居没有法律依据。同时通知清国,日本也将派兵进入朝鲜护卫侨民。
        清国举国上下爱国热情像怒火一样燃烧啦,倭寇不自量力,敢于tian朝上国抗衡!这叫螳螂的胳膊挡马车!
        清国请英国作为中介,与日本进行交涉谈判,双方各不退让,英国公使最后提议,这样吧,你们两家平分朝鲜吧,划掉线,汉城以北归清国,汉城以南归日本,这样好不?
        清国和日本都回绝了这个两国瓜分朝鲜的提议,最后的和平解决机会已经失去了。
        1894年7月21日,日本军队抢先攻占朝鲜王宫,控制朝鲜国王。朝鲜大院君发出命令,驱逐所有在朝鲜境内的清国人,从这一刻起,朝鲜境内的清国军人成为非法。甲午年的清日战争,从此开始。
        得知日军抢先控制朝鲜王宫的消息,李鸿章知道事态不妙,立刻派遣军队火速增援朝鲜。
        7月25日,清国军舰与日本军舰在牙山外海面遭遇,清日战争第一场战斗开始,清国军舰开始败退,日舰在后尾随追击。此时清国所雇佣的两艘英国商船操江号和高升号出现在战场,操江号被日军俘获。日军舰长东乡平八郎与高升号交涉,命令高升号投降,此时高升号上运载的一千一百多清国军人劫持高升号,拒绝投降。日军开始攻击高升号,船上的英国人乘着清国军人不备,跳船逃生,被日军救起。高升船沉没之后,观战的德国法国和英国军舰救起两百多落水的清国军人。
        高升号事件,在英国国内引发争论,最终的法律结论是,根据万国公法,英国商船高升号服务于参战一方清国,则已经丧失中立国身份。日本军舰在交涉之后,攻击拒绝投降的高升号,属于正当战争行为。而清军哗变劫持英国商船,并不代表清国行为。
        与此同时,日军开始追缴非法驻扎在朝鲜境内牙山地区的清国军队。清国军队败退至平壤与增援军队汇合。
        1894年8月1日,清国对日本宣战。日本没有宣战,因为日本无需宣战。
        乡亲们,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清国可以说,沦家不懂国际法的啦,沦家是tian朝的啦,你懂的
        那么,北京条约之后,清国应该没有正当理由这么说了,因为万国公法,已经被清国所掌握。
        清法战争,法国发出最后通牒之后,法国和清国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清日战争,从朝鲜宣布驱逐一切在朝鲜境内的清国人之后,日本军人已经可以合法剿灭所有拒绝撤出朝鲜的清国入侵者。
        9月13日,日军对平壤的清国军队发起攻击,清军总兵左宝贵奋勇死战阵亡,此后清军统帅叶志超仓皇出逃,清军大乱,日军追击清军进入清国国境。
        此刻,清国没有宣布战败,也没有任何休战提议,日军合法进入清国。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0 22:03
TOP Posted: 01-23 23:11 #17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0
        清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西方的军事观察家普遍看好清国,从军事现代化方面比较,清国从1860年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自强运动,领先于日本10年。在朝鲜战场的清军陆军数量远远多于日军。从海军方面来说,清国有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战舰,排水量超过七千吨,而日军最大的战舰,排水量不过四千吨左右。清国海军装备,排名世界前十位,亚洲第一位。
        1894年9月15日,清国运输四千清军增援朝鲜战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护航。9月17日,还黄海海面,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舰队,准备开始战斗。
        清日交战双方的将领,许多都是留学英国或者美国的同学,我们不知道,他们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
        19世纪中期以后,在欧洲社会进化论开始兴起,种族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当年留学欧美的清日军人,应该都多多少少感受过这种思潮,或许也还有过遭受歧视的屈辱。
        黄种人是劣等的种族,拯救黄种人,是白种人的光荣使命,这是当年一些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口号。为什么,同是被压迫歧视的黄种人,要同室操戈?为什么,黄种人不团结黄种人对抗无理而且野蛮的压迫?我不知道,当年的日清海军将领们,内心深处是否有过这样的一丝悲哀。
        从一个方面解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人类历史,是一部亚非文明被新帝国主义压迫被欺压的历史。令人庆幸的,曾经疯狂叫嚣强权就是真理的普鲁士,灭亡了。曾经疯狂叫嚣团结就是力量的纳粹德国,灭亡了。曾经无耻地叫嚣,落后就要挨打的苏联,也在20世纪80年代,土崩瓦解了。
        近现代历史,让人类有理由相信,邪恶者再强大,必将灭亡。因为天地间公道自在人心,公理和正义一定会,也必需会战胜这些邪恶野蛮的强权。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午时,西元1894年9月17日12时许,大清帝国北洋舰队会战日本帝国联合舰队于黄海,此战事关帝国兴衰,清军将士必作奋死战,以报皇恩。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清军败退,四艘军舰被日军击沉,归途中又有一艘沉没。日军获得惨胜,也无力追击。
        黄海会战的失败,后世一直有人在研究,试图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铁甲舰大战,身中两百多炮而依据没有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型战舰抗打击能力,给观战的西方各国留下深刻影响,从此世界各国海军开始大力发展巨型战列舰。
        清军和日军的军力对比,清军稍占上风。清军大小13艘军舰对战日军12艘军舰,清军拥有两艘当时的巨型战舰定远和镇远,而日本军舰船速快,并且配置的是速射炮。双方的战斗意志都算顽强,战术也不能说有明显的败笔。
        我们或许可以从清军的军纪和培训上找出战败的原因来,日本海军一丝不苟地严格学习英国海军。而清国的海军将领们居然把治军严格的总教习郎伟利给排挤走了,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刘步蟾挑战琅威理的权威,刘步蟾不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么?英国海军的上下尊卑传统,刘步蟾一回到清国就失去了?这个事件的结果是,英国拒绝再向清国提供海军顾问,并且从此拒绝接受任何清国海军留学人员。1890年琅威利走后,北洋舰队训练松弛,军纪每况愈下。
        以身殉国的邓世昌,堪称忠勇,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海军指挥官。他的军舰上,居然带着他的宠物狗,完全视军纪若无物。致远舰这样一艘大军舰,居然一颗鱼雷爆炸,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没,是因为破旧老化的橡皮密封圈没有得到及时更换,换密封圈要很多钱么?
        清国和日本海军的比拼,比的就是谁更洋化,谁学习洋老师更成功。很明显的,自强运动的清国海军洋化程度,比不上日本。
        在陆上的战斗一样是日军大占上风,清军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聂士成将军的奋战。
        清国内舆论哗然,认定是淮军无能,李鸿章无能,要求调遣湘军出关抗日。12月28日清廷被迫任命湘军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一位钦差大臣,率领六万多清军北上抵挡日军。
        1895年1月30日,日军向北洋舰队威海卫基地发起进攻,清军内的派系弊端显现,李鸿章屡次请求,增援陆军迟迟没有出现。被困在军港内的北洋舰队面临路上和海上两面攻击,2月6日,北洋海军哗变,逼迫丁汝昌投降,绝望中丁汝昌和刘步蟾相继自杀殉国。11艘清国军舰被日军俘获,北洋海军灭亡。
        3月4日,日军在辽河发动总攻,湘军同样无力抵挡日军的强大攻势,清国举国上下惊慌失措,谈判求和成为唯一的出路。
        1895年3月19日,朝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公使带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人到达日本马关,第二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开始同清国政府谈判,对李鸿章来说,这是一场艰难而屈辱的谈判。
        3月24日,发生了一起事故,有日本爱国浪人试图刺杀李鸿章,李鸿章面部中枪。世界舆论哗然,日本政府大为恐慌,如此野蛮的行径发生在清国谈判公使身上,这是日本国的耻辱。压力之下,日方匆忙在李鸿章的病榻前签署了和约,历史上称作马关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 清国承认朝鲜为主权独立国家。
        2. 清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3. 清国向日本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4. 被割让土地上的清国国民可以自由买卖房产和迁移,两年后土地上的居民归化为日本国民。
        5. 清国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
        6. 日本臣民得以在清国通商口岸开始工厂。
        7. 日本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8. 清国对所俘获的日本人不可虐待处刑,也不可对战争中协助过日本的清国国民处刑。
        条约内容一公布,俄罗斯立刻展开外交手段联合法国和德国向日本施加压力,逼迫日本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把辽东半岛归还清国,这是日俄在东北亚冲突的起源。
        从此,东亚进入新的时代,日本逐步崛起成为地区大国。
        1894年的清日战争,标志着中国从明朝以来的tian朝朝贡体系的结束,从此,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体系。
        但是除了少数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人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现代世界体系还是缺乏明确的认识。许多的爱国人士,一样没有意识到,曾经的朝贡体系,是东方的区域帝国主义,许多爱国人士还是理所当然地把朝贡国当作中国的国土。
        1939年,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是这样控诉的,日本夺取了高丽,台湾,琉球,旅顺和大连。英国强占了缅甸,不丹,尼泊尔和香港;法国夺取了安南;甚至像葡萄牙这样的小国,都从中国夺取了澳门。。。
        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误是明显的,不战而求和固然吃亏,吃亏的是和日本共管朝鲜。
        李鸿章对俄罗斯承诺的信心,导致了清国和日本最终走向战争。战败了再求和,代价是惨重的。
        具体的军事方面的检讨,我们会在讲述自强运动的过程进行。
        楼主并不认同,自强运动,或者所谓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运动。说失败,就要有标准。标准是什么?难道败给日本,就可以说自强运动是失败的么?
        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少数,他们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爱国者不允许他们,不认同他们,对自强事业带来多方的牵制,对外的交往则是热血而盲目的轻举妄动。
        爱国者,一样可能是误国者。当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士人是盲目爱国者的时候,国家的命运是堪忧的。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1 22:32
TOP Posted: 01-23 23:14 #176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1
        走向新秩序之路

        前面我们讲述了中国的旧秩序,tian朝朝贡体系的崩溃和灭亡,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述中国走向新秩序之路。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一方面有自己内在的主动努力,一方面又有西方的外来影响。我们分成两个部分来讲述这个过程,先说西方的外来影响;然后再说清国的自强运动,说说清国人自己的努力。

        西方的影响

        北京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从明朝洪武皇帝开始的闭关锁国传统的结束,从此大批的洋人开始进入清国,带来了洋人的概念,价值观和各项制度,这些都在动摇冲击清国固有的社会传统和政治传统。
        1839年之前,洋夷和清国国民几乎是完全隔绝的,只能透过广州十三行和清国社会接触。到1840至1860年这个阶段,洋夷的公使开始可以和负责夷务的钦差大臣有直接的接触,同时洋夷开始进入新开的通商口岸生活和居住,但是在这个阶段,洋夷和清国人的接触还是非常有限的。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通商口岸开始增多,同时清国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国也有了专门负责和洋人交往的总理衙门,从官府到民间,洋人们开始全面接触影响清国社会。
        在1839年之前,洋夷商人只能和广州公行的商人们作买卖。南京条约废除了公会制度,从此西洋商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内自由选择交易对象,也可以合法雇佣清国国民。在这个过程中,清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当时的清国人称他们作“买办”。买办是洋人在清国作买卖不可缺少的助手,一方面他们熟悉洋人的语言和买卖习惯,另一方面他们又清楚清国买卖人的传统规矩,买办成为了洋人和清国人作买卖的桥梁。随着中西方贸易的增加,买办的人数也在增加,买办接触交往洋人们多,因此更容易接触理解洋人的工业商业概念,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办了最初的现代企业。1852年,买办郭亚祥在上海开办船厂,他日后事业成功,成为第一个被称为“船王”的清国人。

        租界

        南京条约之后,清国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夷商在通商口岸居住,但是又希望保持明清的“华夷之防”,而夷商们也希望能够租一片土地,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双方一拍即合,各通商口岸里出现了“租界”。最初的租界,是严格的遵循“华夷之防”的,租界里没有清国居民。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战乱从此蔓延到江南,大批的难民拥向上海寻求庇护。其中的富有士绅进入更安全的租界,这些洋夷虽然面目可憎,但是一不会杀他们,二不会夺取他们的钱财,还是住租界里靠谱,嘿嘿。上海当地的清国官府也无力阻止这个“华夷杂居”的局面,迫于现实,上海道台于1855年2月颁布条例,条例规定经过官府审核批准的清国国民,可以入住租界。但是事实上,那么多难民,道台衙门那里可能一一审查批准。至此,上海的华夷之防制度崩溃,上海租界成为华夷杂居的地方。一年之内,租界内的人口,从五百多激增到了两万多人,租界的面积也因此扩大了。
        随着太平军祸乱在江南的蔓延,越来越多的江浙难民逃亡上海,富有士绅逃入租界,而穷人则依附在租界外的华界居住,上海开始从黄埔江边的一个小村发展成为一个城市。1862年,李秀成率领大股太平军试图洗劫上海华界,大批恐慌的华界居民逃入租界寻求庇护,租界内的人口从此突破五十万。不仅是面积开始扩大,地价开始飞涨,最贵的地方甚至超过了两百倍的增长。
        根据文化法律制度传统的不同,租界逐步分为了两块,法国租界,和英美等国的万国租界,后来被称作公共租界。洋夷能够被允许在上海生活居住,是因为1840年的南京条约,为了纪念这个起源,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把租界里的第一条道路,也是主干道,命名为“南京路”。
        但是清国人当时一般称它作“大马路”。为什么是“马路”呢?因为最初的清国人看到当年那些精力旺盛的洋夷老是骑着马在那道路上跑来跑去的,于是就称道路作马路。有了大马路,后面租界的道路多了,就又有了二马路,三马路啦,从此,清国人开始把现代城市里的道路叫做“马路”。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3 11:45
TOP Posted: 01-23 23:16 #17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2

        但是真正直接影响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则是文化一条街,公共租界里的四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所说的福州路。四马路发展成报社和出版社集中的地方,同时是也是高级妓院,书寓集中的地方。乡亲们,不要忘掉哦,在旧中国传统里,士人们去书寓吟诗作赋,投壶射虎,那是名士风流,是旧中国的文化。而且去书寓,真的不等于去花钱交配哦,乡亲们。一方面,有时候士人们纯粹就是去哪里社交应酬,书寓是当时清国人的高雅社交场所。咖啡厅那些是洋人的,你懂的。另一方面,书寓里高级妓女,也不是有钱就可以买交配的哦,她们是当年的文化女青年,有文化的女人嘛,要求高,眼界高,你懂的。花钱买交配?言语粗鄙?请去长三堂子,姐这里要说一个情投意合的,谢谢。最初的书寓先生,也有人尊称她们作词史,或者倌人。她们是需要经过资格认证考试,琴棋书画那些的合格了,方能成为书寓先生。后来随着传统文化的衰退,考试的要求也开始放低,到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已经对表演艺术的要求放低,能唱个昆曲的,也就可以啦。没有京剧哦,乡亲们,书寓当年绝对是阳春白雪场所嘛,怎么能考哪些下里巴人,嘿嘿。
        报社,出版社,书寓集中在一条路上,形成了文化一条街,这一条街是影响着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街。不仅是中立的报刊和出版社在这里,维新党人和革命党人的宣传报纸,也都出自这里。报刊这个洋人的玩意,从这里开始被清国人认同,接受和喜欢。
        到1895年,上海公共租界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上海租界完全依据洋人的法律制度和城市管理制度进行治理,城市的规划布局,道路的铺设,路灯的安装,煤气管道的铺设,自来水管的铺设,电报电话的安装,现代化的医院和邮局的开设,同步于当时的伦敦,纽约和巴黎。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学校体系也开始被引入上海公共租界,清国人称这样的学校叫洋学堂。1879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开办圣约翰大学校,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亚洲最受人尊崇的大学,人们称它作东方的哈佛。谁要是在那个年代拿日本的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作比较,会笑屎当时的中国人的哦,亲们。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到1949年,上海一直是苏伊士运河以东,最为现代化的大型都市。
        上海和各通商口岸里的租界,以及英国殖民地香港,成为了一个橱窗,有志于学习和变革的清国人从这里看到了洋人的城市市政管理和市民生活方式。同时,它们也是一个庇护所,清国的持不同政见者逃入租界或者香港,在这里面,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发表宣传他们的言论的主张。
        前文说过,18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正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和种族主义思想在欧洲蔓延的时代,当时到清国来的洋人们有不少都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他们对黄种人的优越感和鄙视是无须掩饰的,他们对此并不以为耻,甚至会在租界的管理制度里体现出种族主义的内容。相比较而言,清国的小百姓,倒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屈辱感,因为他们面对清国的老爷们,一样是下等阶层。但是对清国的士绅阶层中的不少人来说,这种屈辱感是强烈的,也是无奈的。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把,日后一些思想激进的年青知识分子,在租界里寻求庇护的同时,却又对西方列强怀有强烈的敌意。
        一度流传很广的上海外滩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到底是否真的存在过?近些年引起了许多中西学者们的质疑和考据,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楼主可以说一个自己听来的故事,有兴趣的乡亲们可以去研究研究。讲述这个故事的,是楼主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他的故事来自于他的先辈,他们当年生活在上海租界里。
        根据他的说法,当年并没有这样一个牌子存在,但是,当时外滩公园不允许清国人入内,却是真的。据说是因为一些清国人还缺乏现代城市文明的习惯,在公园里损坏了公共设施并且污染了公共环境,工部局因此派巡捕在公园入口处阻止清国人入内。
        当时还是个年青人的宋嘉澍,跪在公园入口处,双手把圣经举过头顶,用他的行为,用他手里的圣经作控诉。根据圣经,在基督里,四海之内皆弟兄。根据圣经,一个城市里,只要有一个人是义人,就不可以说这个城里的人都是有罪的人。工部局里的董事们都是自称信圣经的新教徒,怎么可以这样给华人这样一个族群定罪!
        洋人或许是心里有愧没有出现,门口的巡捕开始拿大棒子殴打宋嘉澍,路旁近过一位上海裨文女中的女学生,这位善良而勇敢的女学生扑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卫跪在地上忍受巡捕殴打的宋嘉澍。她后来成为了宋嘉澍的妻子,宋嘉澍更为人知的名字是查理宋。宋牧师曾经是孙中山的好朋友,为孙中山的中革命事业捐赠巨资,几度临近破产,一直到宋牧师被孙中山背叛,两人从此不再有任何往来。
        这位长者的人品和学问,都是楼主所敬仰的。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老人没有丝毫的怨恨和苦毒,我也愿意相信,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20世纪,欧洲人为他们当年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和种族主义傲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回顾这些真实的历史往事的时候,我希望大家都明白,不可以因为所谓绝大多数人的错,而给整个族群定罪,因为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3 11:47
TOP Posted: 01-23 23:17 #17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3
        上海迅速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甚至连美语里,都出现了一个新的动词,shanghai。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欺骗,欺诈,甚至有些胁迫的意思。比如早些年成龙所主演的一部电影,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压,被翻译作“上海正午”,Shanghai Noon。其实那电影名字里的上海,绝对和地球上的城市上海没关系啦。
        上海怎么会成为美语里的欺诈,忽悠的意思呢?绝大多数清国买卖人,根据老的传统规矩作买卖,讲诚信,重承诺,双方在茶馆里谈好交易条款,那就算成交啦。有的还神秘兮兮的,在袖子里两个人手指头捏来按去的讲价钱,手指头按完,价格谈好,一握手,这就是成交。这是怕泄露商业机密嘛,你懂的。
        有一些洋人里的混混无赖商人,利用清国商人对现代法律体系的不熟悉,欺骗诚实的清国商人。清国买卖人根据他的要求把货给购置进来了,洋无赖就开始耍光棍啦。哥有答应过么?是10元鹰洋?是一元吧?
        其实双方如果真的在租界里对簿公堂,清国买卖人不见得一定会输,因为英美法系一样保护口头承诺的契约。但是因为对现代体系的不熟悉,绝大多数的清国买卖人往往选择了吃哑巴亏,把购置进来的货物低级处置,便宜了那些洋无赖。在上海租界发展的初期,这种利用清国买卖人不熟悉洋人贸易法律体系而行欺诈的洋无赖很多,当时有一个美国记者就写了个报道,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在保守传统的美国,冒险家,那往往带着一些不守规矩的贬义,比如小淘气汤姆索亚啊,他的故事,直接翻译过来,那就是汤姆索亚冒险记。
        这一下上海获得了国际知名度啦,此地买卖人好忽悠,速度前来。许多洋冒险家就开始涌入上海,其中也就包括美国人华尔,当然,他日后是归化了清国国籍。上海这个词,在美语里也就成为了这样一个动词。
        随着清国买卖人对洋人贸易法律体系熟悉起来之后,这些洋冒险家也就没有那么多行欺诈的机会啦。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和日本的现代化之路比较起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走的非常之艰辛,因为当年的清国的自强运动,主要的重点是在学习洋人的军事技术和制度。而在日本,则是由明治天皇率领群臣,向天地起誓言,向民众起誓言,堂堂正正,全面学习西方。
        我们可以讲叙上海的两个现代化事物,可以让我们看到现代化的阻力。
        一个是租界内的路灯,另一个则是租界到租界外的铁路。
        1843年,上海租界里出现了油路灯,租界附近的乡亲们闻风而至哦,这大晚上的,还有东西发亮,哈哈。上面也曾经说过,其实质朴的乡亲们,对洋玩意儿都没有太强烈的排斥。看见了,觉得好玩,就愿意去玩,就跟咱们今天的人一样啦。质朴的乡亲们没有什么明清礼教的灌输,不知道啥叫“华夷之防”,嘿嘿。
        1865年,租界工部局开会讨论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煤气路灯。因为造价高昂,工部局对当时租界里的两百位洋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还包括了一个付不起税款的穷人。问卷的结果是,过半数人不同意增税安装路灯。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哦,乡亲们,付不起税款的穷洋人都被问到了,没有记录显示,这个问卷有问清国居民。
        这下工部局为难啦,结果上海煤气公司,但是叫大英自来火行,提出来,俺们免费安装十个煤气路灯让乡亲们看看效果。效果是显然的啦,十个明令的煤气路灯一出来,大家伙都觉得煤气灯是比洋油灯亮多啦。于是马上开始在公共租界内推广了路灯,当时不要说清国国民没见过煤气路灯,那些洋人,也没有见过的啦,嘿嘿。
        上海一直很“接鬼”哦,亲们。许多地方比巴黎还要领先的,其实。1882年7月,高科技的电灯路灯就开始在公共租界里出现,一开始有一些清国居民害怕,说这电灯会劈死人吧?但是大多数清国居民还是申请了家里安装电灯。负责任的上海道台,也担心电灯会导致灾难。出于他的责任心,他下令租界里的清国商户和居民不允许用电灯。于是租界的洋人就和道台老爷交涉解释啦,12月11日,工部局董事会宣布,上海道台大人已经批准清国居民使用电灯啦,噢耶!
        其实租界里的清国居民和洋人,是同期遇到煤气灯,电灯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因为洋人具有现代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比较坦然地接受这些新产品,也影响了居住在租界的清国人。就这样,上海成为整个亚洲清国普及电灯的城市。
        1863年的时候,李鸿章向朝廷请求,能不能从上海到苏州铺设铁路啊?这样方便俺们剿灭太平军哦,李鸿章的要求被朝廷给拒绝了。此后洋人多次向道台申请,甚至走上层路线向总理衙门申请都没有得到批准。
        1875年,怡和洋行耍诈欺骗上海道台,赶修了吴松铁路,火车开出来的,乡亲们拖家带口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这个冒烟的铁怪兽,哈哈。7月1日,tie朝号,总督号等火车投入营运,每趟车都爆满啊,火爆的生意让当时的洋人们直冒幸福的鼻涕泡泡。遇到清国的传统节日的,那生意更是好到吓人,一百三十座的火车,每个车次都会塞进两百五十多个乘客,哈哈。很多乡亲们和士绅老爷们,其实就是来尝个新鲜啊,他们其实没事情,就是来玩,嘿嘿。所以说,真不要说清国人固执守旧,他们只是缺乏机会而已。
        接下来的发展,就比较悲催啦。有铁路经过的乡亲们觉得这贴怪兽会破坏祖坟风水,还有吓得鸡飞狗跳的,影响家畜生长,影响农作物生长。最后一起交通事故,一个清国乡亲被不幸撞死。在民间舆论的压力下,清国官府提出来,把铁路卖给官府,官府不追求火车司机的责任,1877年10月,清国以28万两白银的价钱从洋商手里买下铁路,然后就拆毁了这段铁路。这段铁路要重新出现,是要到1898年啦。

        传教士的影响

        对清国社会影响和冲击最大的,是各国来的洋教士,或者说传教士。
        学术标准上的基督教,可以主要分成三个流派,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
        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来清国的传教士是几乎没有的。到清国来传教来的,主要有两批人。一批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另一批则是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瑞典和德国的新教传教士。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英美的新教神学兴起一种观点,世界的末日要到了,赶紧的,要去拯救失丧的灵魂。咱们后人看起来,当然觉得荒唐可笑啦,但是这就当时的一种新教神学观。
        根据基督教的说法,不信基督的,死后的灵魂就下地狱啦,这些传教士那可着急啦,世界末日就要临近,这诺大的清国,亿万灵魂要失丧啦。
        1885年,七个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立志要到清国去拯救清国人的灵魂,当时的人称他们作“剑桥七子”。剑桥七子的故事被印刷成小册子,在英美的青年会和女青年会里,广为流传,这下美国的青年学生们也被感染啦,美国大学里兴起“学生志愿运动”,宗教热忱被激发起来的大学生们决定到清国去,拯救失丧的灵魂。 这一运动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基金会的赞助,一时间声势浩大,到1898年,2,458个新教传教士进入了清国。学生志愿运动对清国和之后的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是在各地兴办了“协和”系列的医院,同时在各地兴办青年会。
        成立于1885年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得到大批来自美国的学生志愿者之后,开始迅速成长起来,向中国的青年学生们介绍西方的各种思想,青年会里提供来自各种哲学,历史,地理,科学中英书籍供青年们阅读,这其中也就有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到乡村平民中去,开启民智,这是乡村建设路线,其最初的发起者,就是青年会智育部的晏阳初先生,他在长沙的时候,曾经带领过一个年青人,这个年青人叫毛泽东。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4 10:39
TOP Posted: 01-23 23:18 #179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4
        但是这些满怀热忱来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们,他们的传教工作倒真不能算的上成功,到1898年的时候,估计只有八万左右的清国人选择了新教作信仰。初期归信洋教的,主要是他们身边的仆役和清国社会底层的小百姓,还有一些边缘文化人。
        这一时期最出名的洋教徒那就是洪秀全啦,他基于洋教自创的拜上帝教所过之处,捣毁一切庙宇和偶像崇拜,并且公开侮辱孔子,拜上帝教的行为和主张,很自然地引起清国士绅阶层的憎恶和反抗。
        洋教也因此更遭到当时许多清国士绅们的排斥,他们很自然地把拜上帝教和洋教当成一回事情了。不要说他们分不清拜上帝教和洋教的区别,当时的洋教士,最初也以为洪秀全是他们的“弟兄”。洋教主张人人平等,所以大家以“弟兄”相互称呼,不管是有功名的,还是小百姓,不管是雇主还是仆役,大家都是平等的“弟兄”。而在清国,下层小百姓见到士绅和官吏,仆役见到雇主,都是要尊称“老爷”的。
        为了传教,传教士们把圣经翻译成闽南语,客家话,福州话等多种方言版本。各洋教会自己翻译自己的圣经,导致了多种官话圣经并存的局面。为了统一规范官话圣经版本,英国和美国各教会于1890年成立联合工作团队,最初的名字叫“官话和合本”,后来中国人把“官话”改称作“国语”,这个版本的圣经也就改名作“国语和合本”。
        这里就出现了汉字的现代化过程啦,乡亲们。自古以来,呸呸,嘿嘿,从宋以来,汉字就开始逐步形成两个路线,一个是士人阶层的文言文,另一个则是话本戏词为主的白话文。
        文言文好理解啦,白话文是啥呢?就俺们泥腿子小百姓喜闻乐见的评书啦,大戏啦,这些市井草根文化的文字。那些说书艺人,唱大戏的,自己也就是个粗通文墨啊,而且他们说出来的,唱出来的,也要让俺们草根小百姓听的明白啊,这些话本戏词就是俺们草根阶层的白话文。
        是走阳春白雪的文言文路线,还是走草根阶层的白话文路线?洋教士们又开始起了激烈争论,当然估计没抛砖,嘿嘿。最后决定,还是要为小百姓服务,把圣经翻译成白话文。
        当时的汉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有文化的人自己会断句,最多是在断句的地方,画个圆圈。
        可是这些洋教士在翻译白话文圣经的时候,举得这样不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于是他们基于英文语法,引入了逗号,分号,引号,双引号这些标点符号,他们觉得这样写书,大家才容易看的明白。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改造汉字,这些标点符号大家都觉得好,于是汉字里就开始有了各种标点符号。
        国语和合本圣经,对中文从文言文向白话文演变,影响重大,对白话文的普及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源自圣经的翻译,“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替罪羔羊”这些新的词语典故,也从此进入了新汉字。
        除了翻译各种版本的圣经,传教士们还翻译了大量的科学数学文化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一方面是为教会学校提供教材,另一方面则是为清国的官府服务。传教士们翻译了大量的历史,机械,几何,代数,天文,地理,化学,摄影,测绘,航海和蒸汽工程方面的书籍作为学校的教材,其中一些书籍被日本学者拿回去日本,促进了日本的教育现代化。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拉丁文版,是部15卷的著作,明朝的时候,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了其中的前6卷,把几何学概念传入了中国。传教士伟列亚利和李善兰合作,把余下9卷翻译了出来。1865年,曾国藩为几何原本写了序言,在序言中,曾国藩把“几何原理”和“九章”作了对比,他说,传统的九章算法,毕生努力,也还是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洋人的学问,则在于“理”,数理是算法的源头,我们并不是要废弃九章算法,而是通过学习洋人的数理,能够更好地掌握九章算法。
        前面说过,清国的学术传统是小学研究为主的路线,学者们主重音韵训诂考据,但是这只是为主啊。曾国藩先生,则是大学问家,他是理学家。那么旧中国传统里的“理学”又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今天人说的哲学啦,嘿嘿。五四运动时代,正是欧洲中心论最强势的时期,当时的欧洲学术界出于时代的局限,出于对旧中国文明传统的不够深入理解,认为旧中国没有形式逻辑概念,因此旧中国文明传统没有哲学传统。嘿嘿,吓屎哥尿。
        事实上,如果抛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话语霸权,旧中国的传统里的理学就是东方文明传统的哲学,有世界观,有方法论。孔孟之道,是仁义之道。儒家的学者们,以浩然正气作为天理,去构架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如何能够认识这个真理?那么就是洋人们说的方法论啦,你懂的。所谓格物致知,这就是一种方法论,寻求真理,认识真理的方法。
        本身是理学家的曾国藩,虽然不懂算法和天文,但是他的世界观,学术素养在,很容易,就能看到,洋人的数学和旧中国算法间的关系,是理和法的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在晚晴民国时代,旧中国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因为东西方的文明传统,本没有根本性的冲突。学术到了哲学的境界,具体而微的差别,是一点就明的。只要抛开内心的成见,用理性的眼观去思考,去批评,去吸收。通中学,很容易就通西学,反之亦然。
        歪楼啦?嘿嘿。现在回来说洋教士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新教传教士的活动主要是在通商口岸的城市里,他们通过办学校和医院来吸引清国人接近他们。1844年,在通商口岸宁波出现了第一个洋学堂,三十个入学的小男孩只有八个坚持到了1850年毕业。,这所学校的首批毕业生毕业了。之后,宁波又出现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从此小姑娘们也可以上洋学堂啦,噢耶!我们根据保留下来的山东齐鲁书院的课程设置,看看当年的洋学堂里,大家都学些啥。有四书五经,有基督教伦理,有英文,数学,音乐,还有地理呢。齐鲁书院或许是第一个接轨的十二年学制教育的洋学堂,1877年,三个清国年青人从齐鲁书院毕业。
        初期进入这些洋学堂的,都是社会底层穷苦人家的娃。士绅老爷们不会送孩子去这些地方的啦,你懂的,正经的出路是考科举,光宗耀祖。就这样,小百姓还是怕啊,这些洋鬼子会不会吃人啊?而且送娃去读书,读完了又如何呢?洋教士们得提供免费的住宿伙食,医疗卫生,还得给孩子们置备衣裳,有时候还得给些钱,靠这些吸引他们来。
        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初的办学宗旨那其实也是为穷人家的娃办的,嘿嘿,后来发展成为高富帅们的学校,那是后来的发展。最初招收的有钱人家的娃,那只是为了补贴些学校的营运经费。
        到1890年的时候,在教会洋学堂里的在校学生是一万七千多人。毕业生的出路有两条,第一就是在教会或者教会下属的医院,报社,翻译出版社和学校里工作。另外一条出路则是在洋人开始的洋行里作职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白领啦,你懂的。
        他们中间有一个孩子,叫容闳,从小在教会学校里读书到1847年,洋教士要翻回美国,三个年青人愿意跟着他去美国继续学习。在香港的洋人们出钱,这三个年青人乘坐一艘作茶叶买卖的美国商船去了遥远的美国。1850年,容闳考上耶鲁大学,当时还叫耶鲁学院,你懂的,四年后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他应该是清国的第一位留学生。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4 17:02
TOP Posted: 01-23 23:20 #180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5
        1881年,金雅妹去了纽约,她的父亲是宁波乡下的一个牧师。2岁的时候,村子里染上了瘟疫,父母双亡。父亲的朋友,洋教士麦嘉谛博士一家把她抚养大,她从小立志学习现代的医学技术,为她的清国同胞不再遭受瘟疫的毒害。在纽约完成了医学学业和实习之后,她回到了清国,在天津,她出任北洋医院的首任院长,这是清国官府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医院。1908年,她说服了北洋系的首脑袁世凯,开办天津北洋女医学堂,这又是清国官办的第一所护士学校。1934年3月,金雅妹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依据她的遗嘱,她所有的财产被捐赠给教会大学燕京大学。金雅妹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位女留学生。
        许金訇出身于福州的一个洋教徒家庭,从小立志学医。美国妇女传道会资助了她留学美国的费用,她于1884年跟随两个洋教士去纽约学习医学。回到福州之后,她不仅在教会医院里成为一个名医,而且带着学生们到乡下去宣传普及现代卫生生活习惯。因为她的杰出社会活动,她成为了当时清国的女名流。1898年,世界妇女联合会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风闻她的作为,李鸿章任命她作为清国妇女代表,出使参加这次大会,她是中国第一个女外交人士。
        最具传奇色彩的应该是康爱德,她的家境不好,1873年出生的时候父母本想送她给别人家作童养媳,这样也算给这个女婴一条出路。不料算命先生居然说她命犯天狗,不利婚姻,这一下麻烦大了。幸亏一位好心的乡邻把她介绍给一位女传教士,女传教士给她取了个洋名叫Ida,这就是她名字的由来。1886年发生重庆教案,暴民们开始屠杀洋教士和洋教徒。一个好心的木匠收留了女传教士和她,在木匠家里躲藏了两个月之后,她们俩偷偷坐一条小船逃出了重庆。1892年,女传教士带着两个清国小女孩和五个男孩回到了美国,后来康爱德和石美玉双双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校长是这么说的,别听那些愚昧无知的人瞎掰,说什么支拿人劣等,看看这两位女同学,她们和阿拉美国女同学,有差别么?毕业典礼全场师生起立为这两位女同学欢呼鼓掌,那是相当的有面子,嘿嘿。
        她们回国之后迅速成为名医,1899年,康爱德作为清国代表,赴伦敦参加世界妇女联合会代表大会。
        在清国的时候,妇女地位是很低的。而第一批在清国宣传争取女性平等权利的,就是这些洋教士,和清国里的女教民。
        1860年清国开放教禁,新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开始从沿海进入内陆,从城市进入乡村。从此开始产生了许多清国国民和洋教士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称其作民教之争。民教之争越闹越大,产生了一系列针对洋教士和洋教民的暴行。从1867至1869年,在大庸(张家界),柳州,柳州,烟台,扬州,福州和武昌先后发生一系列针对洋教士的暴力事件。所有这些暴力事件被官府镇压平息之后,清国官府都依据条约,对受害的洋教士作出了赔偿。从此清国历史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作“教案”。
        1870年,爆发了最血腥的天津教案,这个案件影响重大,我们来看看天津教案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又会看到两个文明体系的冲突。
        天津教案的直接起因,是旧中国一个后人看来很可怕的陋习,抛弃婴儿。
        在旧中国的时候,有的家庭会把新出生的女婴儿,或者有残疾的女婴儿直接抛弃,这个陋习一直到新中国,才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从中国消亡。
        法国天主教的洋教士在天津建立了一个教堂,洋教会里的修女们办起了一个育婴堂,收养这些婴儿。但是洋教士人手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有好心的清国人把路边捡到的婴儿抱到育婴堂来,洋教会都会给些钱,一方面作为感激,另一方面希望这样一来,能够有更多的弃婴被送来。
        这个育婴堂在民间引起了许多猜测和谣传,许多人认为洋教士这是要收集弃婴作药材,旧中国倒真有拿人体器官作药材的,他们这么猜测也有他们的道理,只是他们不知道,洋人的医学传统则没有这个。
        而不同于新教,天主教是给婴儿施洗礼的,也就是说,一接到一个弃婴,洋教士就会给这些婴儿施洗。尤其是奄奄一息的婴儿,那是立刻要赶在婴儿死亡之前给她施洗,这样可以拯救她的灵魂。
        这在当时的清国百姓看来,洋教士口里念念有词,往婴儿脸上撒水,这看起来,就像是在作妖术啊。
        有的被收容的弃婴本来就频临死亡,婴儿死亡之后,洋教士们又会依据天主教的宗教仪式给她们完成葬礼。这里面有一个动作,用大拇指在尸体的眼皮上涂抹膏油。这个举动让在远处围观的百姓看来,那就好像洋教士在挖婴儿的眼睛啊。
        1870年的四月开始,天津发生多起离奇的婴儿失踪案。到六月的时候,育婴堂里有四十个左右的婴儿死亡。
        所有前后因果关系都能说的通了,可怕的谣言开始在天津民间流传。
        这些洋教士办育婴堂不是在办善事,他们是在行邪恶的事情,是在收集婴儿,然后弄死她们取出心脏和眼睛作药材,作药水。
        谣言越演绎越荒唐,出现了许多明显污蔑侮辱清国人的谣言,当时的民间都深信不疑。
        6月份,民间会党水火会捕获一名偷窃婴儿的歹徒,严刑拷打之下,歹徒供认是一个叫王三的教民,受育婴堂的委派,向他收买婴儿。这一下天津民间义愤填膺,乡民们把歹徒扭送清国官府,要求依法惩办伤天害理的育婴堂。
        天津知县带着歹徒去洋教堂对质断案,结果洋教堂里根本没有这个王三,而且所有洋教堂里的教士,修女和教民都被传唤出来,歹徒连一个人都不认识。
        这案子现在变成了悬案,数千名激愤的民众包围了洋教堂,这其中就有水火会的成员,双方开始起了争执,民众开始向洋教民们丢掷石头和瓦片,事态开始向暴力事件方面演变。
        听说洋教堂遭到暴力袭击,天津法国公使丰大业怒气冲冲跑去寻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要求崇厚派遣军队维护教堂安全,遭到拒绝。丰大爷自己赶往洋教堂现场,试图护卫教堂。在路上,遇到了天津知县,丰大业要求天津知县维护秩序,保障教堂安全,知县一味推诿回避,怒不可遏的法国公使拔出手枪开火,导致一名清国人死亡。旁观的民众一拥而上,杀死了天津公使及其随从。
        愤怒的暴民冲入洋教堂,杀死其中的所有洋教士,修女和洋教民,放火捣毁洋教堂。十名修女们则在被暴民强奸之后,挖去眼睛,掏开胸膛,虐杀致死。
        暴动迅速在蔓延,英国和美国的新教教堂也遭到攻击,暴民们开始在天津屠杀,抢劫洋人。
        天津教案,暴民们杀死16名法国国民和3名俄罗斯国民。
        法国政府立即要求清国对此暴力事件作出合理赔偿。
        1870年7月,曾国藩奉清国朝廷派遣,赶往天津审理天津教案,在出发前,曾国藩写好了新的遗嘱,他自己知道,这是一次艰难而危险的任务。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6 13:25
TOP Posted: 01-23 23:21 #181樓 引用 | 點評
Neo2024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297
威望:30 點
金錢:305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4-01-17

历史是被人记录的,记录的并不一定是历史


點評

    TOP Posted: 01-23 23:24 #18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6
            7月8日,曾国藩到达天津开始审理天津教案,7月21日,他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向朝廷上呈奏折,汇报他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审判结果。
            他仔细查问数百名拦轿喊冤的天津民众,并且讯问过一百五十名洋教堂的洋教民。经过他的讯问和调查,洋教收买婴儿,挖眼掏心作药,完全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谣传。
            歹徒武兰珍的指控,曾国藩认为是屈打成招,信口攀附,洋教堂根本没有人派他去偷婴儿。
            到这里,曾国藩对朝廷说,洋人的仁慈堂是来行善事的,却遭受如此的污蔑和残害,洋人感到忿忿不平,是理所应该的。“彼以仁慈为名,而反受残酷之谤,宜洋人之忿忿不平者也。”
            对于法国公使丰大业开枪的事情和后面的屠杀事件是否有因果关系?
            曾国藩说,导致天津惨案的原因,是民众的愤怒而不是丰大业开枪,这是两个并行的事件,而不是前后因果关系。曾国藩虽然没有西方人的形式逻辑培训,但是其逻辑是周正的。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两个解决办法,首先是以命抵命,惩处清国暴民;其次是调动军队进入天津,平定天津士绅们主导的混乱局面。
            接下来,曾国藩提出了五个解释理由,为天津士绅的行为作为辩护,都是因为传统习俗的不同,缺乏有效交流而导致的误会,比如包括天主教的洗礼,可能导致清国百姓的误解,又比如洋人的建筑里都会建有地下室,是用作储藏,而不是士绅们怀疑的作地牢作施妖术的地方,再比如,埋葬的婴儿尸体被觅食的野狗挖掘出来,导致乡绅们看到肚肠外流的惨状。
            基于案件的事实真相和“一命抵一命”的清国法律原则,曾国藩向法国方面提出了如下的解决赔偿方案,
            1. 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革职充军黑龙江。
            2. 处死十八名为首的暴徒,另有二十五名暴徒充军发配。
            3. 赔偿白银二十万两,并且派遣外交使团赴法国道歉。
            因为忙于普法战争,当时的法国愿意接受这个提案。
            这个解决方案一出来,清国各方反应强烈,北京的湖南同乡会砸掉了曾国藩的匾额,同时宣布除去曾国藩的名籍。曾经被曾国藩提携过的左宗棠写信怒斥曾国藩,民间爱国士人们一面倒地怒斥痛骂曾国藩的卖国行为。
            在朝廷上,又大起争执。一派是以恭亲王和李鸿章,他们认为天津教案根本就是暴民无端杀害洋人,借机劫掠,因此应该用和平方式了解此案。另一派则是以醇亲王奕譞,李鸿藻和爱国清流派,他们主张,民心不可失,正好借助此事,民心大涨的时候,与洋人们决一死战,把洋人和洋教从清国彻底驱逐出去。
            慈禧太后审时度势地选择了恭亲王的建议,但是又必需对举国朝野的舆论压力有个交代,因此派遣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同时,朝廷公布了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奏折,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奏折中为天津士绅们作辩护的五点解释,被删除了。
            李鸿章基于曾国藩的提案,与法国方面达成了和解方案,了解了天津教案。
            在举国朝野卖国贼的怒骂声中,曾国藩身败名裂,一年多之后就在清国大多数爱国士人们的鄙夷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林文忠公,他知道他说出打不过英夷实话,当时的人们也不会相信他,他选择了沉默,他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
            天津教案中的曾国藩曾文正公,则是配得地球文明人类的歌颂的。
            曾国藩知道如果他秉公处理可能遭致举国士人的不谅解和怒骂,他依然坚持了“至公至正,不论华夷”的原则,秉公审理天津教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乃是仁义之道。曾国藩爱惜他的名誉胜过他的生命,他毅然选择了舍生取义,宁愿背负时人的痛骂。立德,立言,立功,按照儒家的标准,曾国藩先生是孔孟之道的唯一圣人,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过程中,他的言行,为在中国消亡的儒家传统赢得了最后的尊严。
            天津教案,朝廷选择了没有完全公布曾国藩的所有奏折内容,在清国的爱国士人中间导致了两个后果。
            首先是对洋人,尤其是洋教士的仇恨,这是一群伤天害理的邪恶妖人,挖眼掏心,戕害清国国民。
            其次则是对朝廷的失望,居然惧怕洋人的坚船利炮,作出如此无视公义和律法的最终结案。这或许是朝廷没有意料到的结果。
            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清国的又一个神话,开始了迅速的传播,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这个神话最初的起源,应该是三元里大捷和广州百姓阻止英夷入城的抗争,到天津教案之后,这个神话开始迅速蔓延。
            另一方面,天津教案里关于洋教士的种种谣言不但没有得到澄清,反而开始四处传播,被清国各地的士人们接受,被广泛流传。
            洋教士要挖清国人的眼睛,为啥啊?洋教士会妖术啊,把清国人的眼睛作成药水,往铅上一洒,那就点铅成银啦。而且哦,只有清国人的眼睛有这功效哦,洋鬼子的眼睛没用哦。这又是为啥啊?这都不知道啊?洋鬼子不贪财,俺们清国人见钱眼开啊,所以只有清国人的眼睛才有此神效,你懂的。这样明显种族歧视中国人的言论,当时的不少读书人,还居然就深信不疑。
            洋人挖清国人的心,为啥啊?清国人的心肝炼成灯油,洋教士拿着点灯找宝藏啊。俺们清国人特别贪财啊,你懂的。洋教士拿着那寻宝灯走着走着,地下如果有宝藏,那火苗,蹭的一下就钻地下去啦。你看到洋教会特有钱吧?建那么多洋教堂,洋学堂,育婴堂,那因为都是洋教士能找到宝藏啊。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6 19:10
    TOP Posted: 01-23 23:29 #18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7
            这些谣言的广泛传播,更加剧了清国百姓对洋教士的恐惧和仇恨。
            民教冲突,从根本而言,就是文明的冲突。洋教士的言行举止和他们所宣扬的理念,都和当时的清国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从道德伦理上,从社会秩序上,都在挑战冲击着清国传统。道德伦理是什么啊?那不就是传说中的三观嘛,嘿嘿。
            我们先来看看洋教士们在宣传些什么?
            1. 人只应该绝对顺从于上帝,而不应该绝对顺从于任何人,包括皇帝。
            2. 敬拜祖先是偶像崇拜,应该停止。
            3.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其出生和社会地位。
            4. 爱应该是普世的爱,孔夫子的君子小人的划分是不对的。
            5. 男女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6. 婚姻应该是男女双方爱的契约,而不是来自父母的指定。
            7. 裹脚是违反人性的,应该废除。
            这些主张,在当时的清国士人和百姓看来,那简直每一条都是要逆天啊。
            我们再来看看,洋教对清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冲击。
            之前我们介绍过,清国的基层治理是士绅阶层的责任和权力。村子里王小二和李瘸子要是有了什么纠纷,双方争执不下,那必然的要跑去找村里的举人老爷。举人老爷知书达理,根据事实,进行推论,达到裁判的决定,大家都服从,这是固有的乡村秩序。
            洋教士一来,好么,这一下全乱了。洋教士一来,就盖教堂,办洋学堂,收养孤儿寡妇,有了灾难饥荒还赈济难民。同时洋教士他们也有他们的学问啊,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小百姓听了,那也有道理哦,这是一个新的乡村权威中心出现啦。
            原本办义学,照顾孤儿寡妇,赈济灾民,这些工作,那可都是士绅老爷们在管理操办的,这一下,乡村出现了两个权威体系,士绅们自己的社会地位都遭受了挑战。
            大家知道的啊,不同的三观,那真会导致许多生活上的冲突的,尤其是大家都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小百姓们,也切实地感受到这些冲突的,我们说说几个例子啊。
            旧时候在乡下,大家是靠天吃饭的,所以龙王爷很重要啊。播种之后,大家要求雨啊,雨水充足,乡亲们才能有个好收成。所以呢,大家凑份子请戏班来唱大戏,请龙王爷看大戏,那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事情。当然啦,出钱的乡亲们在边上蹭戏看,接受正三观教育,龙王爷应该也不会生气的啦,你懂的。可是这帮洋教民居然不出钱,而且后面更气人的是,天主教的洋教士还从官府那里获得了正式的批复,天主教教民不用出这份钱。洋教士也有他的宗教原因啊,这是异神崇拜啊,龙王爷这些的算是异神。两边就这么拧上了,洋教民估计也不会去蹭戏看,可是后面下雨了啊。龙王爷看大戏看高兴了,真的就降雨了,那帮子洋教民没出钱,他们家也平白无故的得了好处,他们家农田也被雨水浇灌了,这不是占乡亲们的便宜么?乡亲们越想越生气。
            旧时候,讲的是男女之防,男女授收不亲。华夷之防,男女之防,啥意思啊?今天的大白话,那就是种族隔离啦,男女隔离啦,你懂的。大户人家房子多,严守男女之防,当然不是问题。可是小百姓许多就一间小破屋,平常女人还要出去抛头露面,那怎么防啊?小百姓其实也有自己的规矩,虽然在户外,男女的接触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男人女人不能呆在一个屋子里。一直到民国的时候还这样哦,到乡下去,外面一个人问,屋里有人吗?里面一个女人回话,屋里没人。不雷人哦,她家男人不在。如果她家男人在,按旧的规矩,那么就会出来,大家再屋外把要说的事情说完。所以乡亲们一般是聚在村子里的什么公众场合,讨论家国大事,当然也包括各种八卦。
            可这帮子洋教民不一样啊,一帮子男男女女居然聚在一个屋子里。这还能有好事?乡亲们那都是有相当的想象力的啊,而且都是成年人嘛,你懂的,于是关于洋教民聚在里面搞性交派对的谣言就开始传播啦。乡亲们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哦,这些洋教本来就不知廉耻的,大家都知道的哦,洋人都是乱伦生的,所以才生出这么怪异的模样嘛。这帮洋教士和洋教民简直是毫无廉耻,禽兽不如啊,大家伙儿都特鄙视他们。
            而且这就可能导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时候小户人家说亲,那是要先下聘金的。比如说啊,村里张大个,他们家帮他说好了一门亲,聘金都下了,结果呢,那女的还没过门,居然就信洋教啦。这聘金按规矩,那可是不能退的。不娶这女的,这聘金是打水漂啦,可是这要娶回来,那不是公开戴了顶绿油油的帽子了吗?张大个恨洋教,那是情有可原的。
            这些民俗传统的冲突,加上士绅老爷们的组织和挑动,清国各地乡间都开始出现针对洋教的恐惧,厌恶和仇恨,逐步演变成为暴力事件。
            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会觉得清国的民众荒唐不经。但是我再一次希望大家明白,真诚的无知的这个概念。当时的许多百姓,就真诚的相信,这些洋教是邪恶的,是毫无廉耻的,而且是来占便宜欺负人的。
            有些历史陈述说,民间的二流子依附洋教,作威作福,成为民间仇恨洋教的一个原因。这样的历史演义,其实无意义。除非能找到一桩民教纠纷,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形成的。洋教民里当然有二流子,民间也有二流子,如果我们靠写三国演义的办法写历史。把民教纠纷,写成百姓中的二流子打砸抢洋教会,不就结束了么?
            书写真实的历史,当有客观的真凭实据。
            洋人书写的历史里,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讲述,天津教案里的那个洋教堂,其实产权是非法的。可是在天津教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士绅们就从来没有就这个产权问题,向官方提起过诉讼。大家针对的都是绑架婴儿,挖眼掏心这些问题,采取的都是群众运动的方式,虽然官方显然的偏袒群众,但是实在是没有真凭实据,无法对洋教士定罪。最后民众暴力打砸,甚至虐杀洋人,这显然是违法的行为。
            没有人敢说,洋教士和洋教民里没有二流子,没有奸淫妇女的,没有在交易过程中,欺诈清国人的,真没人敢这么说哦。
            但是如果找不到真凭实据,就不要这么写历史,除非是在写历史演义小说。
            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这个神话,更是助长了这个暴力倾向。
            天津教案之后,清国先后出现了多起针对洋教和洋人的民众暴力事情,也就是当时所称的教案。所有这些教案,都是一个共同的流程。基于文明冲突而产生了民教纠纷,民方跑去官府告状,虽然官府总是偏袒民众,但是毕竟民众的要求太过荒唐,也缺乏清国法律的依据,所以官府的审判结果不能满足民众。这之后,民众选择了暴力途径,烧教堂,杀洋人杀洋教民。
            这些教案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像天津教案一样的,朝廷和地方官府,并没有向民众澄清他们的疑惑,解释清楚双方冲突的成因。比如,到底洋教聚在教堂里是不是在集体行淫?到底洋教士有没有掏心挖眼?
            朝廷和官府这么作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测说,或许是为了保持民众对洋人和洋教的敌视,以便对抗洋人,并且遏制洋教的传播。但是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助长了民众的暴力倾向,同时导致士人和小百姓对朝廷开始失去信心。因为在民间看来,显然是天经地义的正当诉求,朝廷居然都因为害怕洋人,而一味的压制民方。
            1897年,山东半岛再次出现民教纠纷,当时对清国有领土野心的德国,以此为借口,视国际公法若无物,强占胶州湾。这块殖民地,并不隶属于帝国殖民地办公室,而是归德国海军军部管辖。
            近代历史至今,清国发动了两场失败的侵略战争,丧失了越南和朝鲜两个臣属国。另一方面,则遭到了俄罗斯和德国的侵略,被强行抢夺了大片北方领土和山东半岛五百五十二平方公里的领土。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7 11:05
    TOP Posted: 01-23 23:33 #184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8

            天津条约的修约完成

            天津条约里,有一个十年后重新修约的条款,1869年,当时的英国公使阿礼国被西方各国推举为代表,和清政府交涉修约。1870年,在赫德的协助下,阿礼国和文祥完成了修约谈判,但是新的清英条约却被当时的英国国会下院否决,认为修改的新条约对清国作出太多的让步。这里又有个历史背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东西方的距离突然大幅度缩短,英国国内的商人,企业主和投资者,对清国巨大的内乱市场,又一次充满了期待。得知国会否决新条约的决定,阿礼国和赫德都非常的沮丧,阿礼国专门拜访了文祥,向他解释自己面临的压力。文祥告诉阿礼国,我有时候也看看贵国的报纸,也知道贵国发生的事情。我这里也一样哦,清国许多人也在骂我是卖国贼。
            阿礼国个人的立场则是,外国不应该对清国施加太大的压力,清国的市场开放程度应该由清国政府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来作决定。阿礼国的立场最终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批准,英国政府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立场,很可能是受到蒲安臣的影响。美国人蒲安臣曾经作为清国特使出防西方列国,1868年,他向英国政府解释说,西方列强如果对清国政府施加太大的压力,将会影响到清国政府的安全。大家于是决定暂时搁置修约,等到同治皇帝成年亲政之后再谈这个问题。
            1875年2月,发生了马嘉里事件,英国人马嘉里和他的五个清国随员在腾越(腾冲)地区被当地清国军人杀死。而当时英国公使已经是威妥玛爵士,他一向在谈判中态度强硬而且蛮横。以马嘉里事件为理由,他向清国政府施加压力,甚至一度威胁断绝两国关系。最终李鸿章和他经过谈判,于1875年9月签订了“烟台条约”。条约公分为三部分,
            1. 清国惩办云南事件责任人,对缅甸开放云南边境,允许英国官员进驻大理,赔偿英国白银二十万两,同时派遣使团赴英国赔礼道歉。
            2. 定明外国外交人员与清国政府交往的外交礼仪和程序,并定明两国合审案件的司法程序。
            3. 租界内不再征收厘金,清国再增加四个通商口岸,同时在长江沿线新开六个港口供外国船只停靠补给;鸦片的厘金和关税合并,将另行讨论议定;英国将派遣探险对从北京经西藏到印度,清国政府将给予协助和保护。
            烟台条约标志着从此李鸿章成为清国对外交涉的首脑人物,并且依据这个条约,清国派遣使团出使并常驻英国,成为清国驻英国使馆。
            至此,我们讲述完毕在这一时期,西方对清国传统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讲述清国内部的努力,同治中兴和自强运动。
            同治中兴和自强运动
            旧中国的历史讲述里,把太平天国教乱剿灭之后的这段清国历史称作同治中兴。什么是中兴呢?就是说国家快崩溃啦,然后有明君和忠臣又把局面给挽回了,这就叫中兴。比如西汉时候,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搞的汉国的百姓死伤惨重而且愁苦不堪,这国家眼看着要不肿裂,昭帝宣帝两代的皇帝,又把国家的局面给挽救回来了,就叫昭宣中兴。
            咸丰皇帝的时代,内忧外患,国内匪祸遍地,洋人又打上门来,甚至连国都都沦陷了,这眼看着就要亡国啦,到了同治皇帝的时候,通过中央朝廷和地方汉臣们的努力,又转危为安了,所以称作“同治中兴”。
            太平天国长期的战乱,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大幅度减少,许多的农田荒芜了。官府采取种种措施恢复农业生产,鼓励耕作,发放粮种,引导躲避战乱的乡亲们回归原籍,降低农民们的各项赋税,同时和地主们交涉,劝导他们对雇农收取合理的地租,兴修水渠堤坝,使得经历长期战乱破坏的乡村又慢慢恢复了生机。
            另一方面复兴科举,以保证更多的人有机会能够通过这个相对公平的机会,进入到官府体制里来,洪秀全这样的落第秀才,破坏力巨大啊,有点文化,人又聪明,不能通过传统途径寻求出路,那么就容易另走捷径啦,你懂的。
            汉臣中的领袖是曾国藩,他推荐提携了一批他认为品德好,有才干的汉臣,其中就包括李鸿章和左宗棠。清国皇室和清国百姓应该庆幸的是,曾国藩并没有自己取而代之的私心,他始终忠实于清国的皇帝,因此在他有生之年,自太平天国之后,清国内部没有再起过大的战乱。
            和倭仁一样,曾国藩是一个固执的孔孟之道信奉者,他坚信儒家思想才是清国唯一的正道,但是因为自己的实际交往和接触,他认识到了洋人武器,战斗力的强大,进而认识到洋人科学技术学问的强大,他有勇气承认,洋人是有强过清国人的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认识了一个士大夫,叫冯桂芬。
            这里要简单说一下旧中国的“士大夫”的概念。大家知道在先秦的封建社会,大夫的手下,是叫作“士”,那时候的士,像孔子这样的,首先必需是猛男哦,要能打仗哦,要能驾驭马车,能弯弓射箭,在战场上战斗。而士大夫这个说法,演变到了清国的时候,是这样的意思。读书人,叫作“士人”,考取功名作了官,那就是“士大夫”啦。
            冯桂芬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算是林则徐的门生。太平军打到苏州的时候,他组织团练抗击太平军,战败之后逃入上海租界。在上海,他接触阅读了许多介绍洋人世界的书籍,进行了一番思考。就是他,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1860年开始,他写了一系列的论文给曾国藩,在这些论文里,他向曾国藩作了他自己的论证,并提出了他的主张,清国必需学习西方以“自强”。
            他先提问,为什么?清国比英国大两百倍,清国比法国大一百倍,反而是小小的英国和法国,强过庞大的清国?他归纳总结出洋人们强大的原因,共有四个方面。
            1. 洋国家虽然小,但是人尽其力,人力资源得充分的发挥。
            2. 洋国家虽然小,但是地尽其利,科技使得他们的土地出产要高。
            3. 洋国家虽然小,但是君臣团结,君王,臣子和民众,有着紧密的契合。
            4. 洋国家虽然小,但是他们言行合一,重承诺守信用。
            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学习洋夷,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名教是什么啊?就是传说中的注重伦常的儒家传统啦,你懂的。因为儒家传统看重大义名分,所以清国时代的儒士们也会称孔孟之道作“名教”。
            具体应该如何学习西方呢?冯桂芬又归纳出四个方面:“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
            冯桂芬的一系列论述,得到曾国藩的认同,双方都认为,清国固有的传统智慧,传统名教,是比西方人优越的,现在清国所需要的,只是学习西方人的技术,加强国力。
            自此,“中体西用”的自强运动,具备了理论基础。曾国藩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自强运动从此开始。
            同治皇帝当年就是个小娃娃,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也没有国家大事的管理经验,实际在朝廷主持政务的是恭亲王奕和他的助手文祥。
            在地方上,杰出的封疆大吏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楼主称之为汉臣三人众。
            自强运动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爱国士人和大臣们并不认同自强运动的许多作法。1862年6月,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他和幕僚们讨论,他认为如果大家真的要把自强运动进行下去,必需要进行一场官府体制的改革,保障有才干的人才能够有施展能力的地位和权柄,这才是首要的任务,接下来,才能真正学习好如何制作子弹炮弹蒸汽军舰这些西方人的技术。但是,很显然,曾国藩自己也认为他的这个主张,不会被朝廷批准的,因此他并没有把他的改革建议公开提出来。
            少数满汉大臣所追寻的清国自强之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慈禧太后是个非常复杂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是一个旧传统伦理的追随者,在她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她会作出非常残酷的强硬决断。许多同时代的,和后世的男人们把清国的衰败归咎于她,无非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7 19:27 
    TOP Posted: 01-23 23:34 #18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19
            自从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就成为清国最高的统治者,一直到她1889年去世。慈禧太后本人是个非常守旧的人,但是她却支持耗费巨大的自强运动的各项新兴事业。与此同时,她一直在尽力地维护清国传统里的满人特权。
            1869年,根据祖制,恭亲王奕坚持诛杀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德海,恭亲王的用心,或许是为了避免明朝太监专权导致亡国的悲剧重演。但是这件事情,让慈禧太后对恭亲王怀有了怨恨。此后恭亲王能从慈禧太后这里获得的支持力度,就大大减弱了。
            1872年,地方大员曾国藩去世,1876年,具有丰富洋务经验的文祥去世,而左宗棠则忙于平定西北的回变和收复新疆等军事行动。在此之后,军机处里的大员们,虽然都具有丰富的政务经验,但是因为本身守旧的立场和洋务经验的缺乏,对自强运动都没有积极推动的措施。
            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并兼北洋通商大臣,在文祥去世之后,他成为唯一一个在坚持推动自强事业的人。幸运的是,他的事业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现在来简单讲述一下,恭亲王,文祥,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的自强事业,以及自强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总理衙门

            在1860年之前,清国是没有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部门的,因为清国是没有现代的基于国家平等的外交概念的。反正都是夷嘛,都是朝贡国那个档次的。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及天津条约中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都使得朝廷上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处理和洋人的交往了。经过漫长而激烈的争执辩论,朝廷终于决定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负责处理和洋人们的外交事物。这是1729年,雍正皇帝创办军机处以来,清国第一次新增了一个中央机构。
            出于对反对意见的妥协,恭亲王说,总理衙门只是个权益的解决方案,是化解眼前的危机的临时机构,这些西洋国家,其实和朝贡国是一个级别的啦。因此,总理衙门不是正式的中央部门,不具有正式的官品和编制,清国官员们以兼职的方式,运作总理衙门。
            1861年11月11日,总理衙门正式开始运作,办公地址选在皇朝东面的铸币局旧址,这是一个又小又老的地方,对反对派也算是一个交代。
            从当年一个热血反洋的爱国者,经过英法联军危机之后,28岁的恭亲王转变成一个尊重洋人,愿意和洋人交朋友,学习洋人知识的爱国者。他和文祥在处理洋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知识,逐渐成熟起来。我们说总理衙门初期的两个故事,来看看这个成长的过程。
            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仗,朝廷开始担心太平天国将获得制海权,因此命令总理衙门从英国购置一只舰队。恭亲王把这个事情交给了当时的清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英国人李泰国,给了他1,295,000两银子,让他去英国购置舰队。李泰国在英国购买七艘蒸汽动力的战舰和一艘运输船,同时他向英国政府提出,希望能够招募英国王家海军的官兵,在这个舰队上服务。英国政府答应了李泰国这个要求,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舰队不可以悬挂英国国旗,而必须悬挂清国国旗。
            自古以来,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嘿嘿。为此,恭亲王设计了一面清国国旗,这是一面中间有龙的三角黄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
            1863年9月,舰队司令阿斯本率领这只舰队抵达上海,这下出现状况啦。清国方面的原本设想是,阿斯本只是一个军事顾问,指挥权必须是在清国军官手上,阿斯本本人向曾国藩报告。可是根据李泰国和阿斯本在英国签署的合同,阿斯本直接向清国皇帝汇报和负责,同时他是这只舰队的总司令长官。
            阿斯本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他坚持他依据合同所获得的权力和义务。而总理衙门也不可能同意阿斯本的要求,这里的关键人物是李泰国,他是居中人,而他却是一个傲慢而狡诈的种族主义份子。两头忽悠,乡亲们知道不?这样的人,就叫“骗子”,狡诈。各方经过几周僵持不下的商谈,最后总理衙门决定,赔偿阿斯本和他的英国船员们,解除合同。同时低价把舰队再卖回给英国,当时清国之内,并没有合格的海军人员可以操作这样一支舰队。至于李泰国,恭亲王认识清楚了他并不是当初大家所期待的“忠仆”,解除了他的职务。
            第二个故事,则是成功的故事。
            1836年,英国法学者惠顿著作出版了“万国公法”,此书成为当时西方世界的国际法依据,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它翻译成中文,恭亲王开始研究这本书,同时命令人将略显生硬的译稿进行润色修饰。恭亲王告诉朝廷说,我们必须研究学习这本书,如果咱们掌握了洋人的法律,那么我们将来就可以依据洋人的法律,规范洋人的行为和要求。当然啦,我们清国的法律和制度是很好的啦,完全没必要照洋法律来啦。
            1864年的时候,普鲁士和丹麦在欧洲了起来,战争居然蔓延了到了清国,一艘普鲁士战舰俘虏了三艘到天津作买卖的丹麦商船。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找到普鲁士公使。
            亲,要讲道理哦,要遵守法律哦。这里是俺们清国的领海哦,俺们清国没参合你们两家打架吧?俺们清国是局外中立哦,你懂的。知道啥叫领海不?知道啥叫中立国不?
            德国一听,咦,清国也懂国际法啊,这下麻烦了。乖乖的,释放了三艘丹麦商船,同时根据清国的要求,对清国作出了一千五百白银的赔偿。
            这个成功的案例之后,恭亲王向朝廷说,洋人的万国公法,虽然和清国的法律体系根本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真会帮助到我们处理洋务啊。于是朝廷批准恭亲王的建议,总理衙门拨银五百两,印刷万国公法,把三百多本万国公法送到省一级的官员手上,要求大家学习。由于担心遭受反对派的攻击,恭亲王没在这本书上写序言。当时的爱国清流派,都称恭亲王作鬼子六,卖国的假洋鬼子啦,你懂的。
            乡亲们,看到没有?这是“双规并存”啦。一个是洋人法律思想的万国公法体系,一个是清国固有传统的法律体系。
            虽然私底下,恭亲王他们都盛赞万国公法所阐述的公平正义理念,但是在朝廷上,没人敢这么说啊,更没人敢提议说,应该反思清国现有的法律思想,能不能把清国的法律体系和洋人的法律体系接轨。
            这种双规并存的局面,导致了清国一直在tian朝朝贡体系和现代世界体系之间挣扎摇摆,因为官员们,那真的是容易犯迷糊啊。
            我们已经看到,日本进军台湾抓拿“化外生番”,日本吞并琉球,朝鲜独立,清日战争,清法战争,清国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输作战部队,这一系列的对外纠纷和战争中,清国处处显得被动,而且往往不合法,不合公义。甚至当清国回绝法国的最后通牒的时候,清国上下还没有意识到,清国和法国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而日本则已经显然掌握了现代法律思想的要义之一:权力是责任的对价,权力的合法性在于履行责任。
            当清国承认日本对琉球人的保护的时候,就是在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
            当清国对朝鲜不提供保护的时候,清国就面临着丧失朝鲜宗主国地位的风险。
            名不正言不顺的总理衙门,一直遭受来自清国内部的爱国势力的嘲弄和反对,在恭亲王淡出之后,文祥更是无力对抗“卖国”的指责。1870年,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之后,真正负责处理洋务的,不再是总理衙门,而是李鸿章这个人。1901年,清国实施新政改革,学习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建制,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
            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总理衙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一个近似于现代外交部门的中央机构。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其洋务职能,总理衙门开设了两个机构,一个是海关总署,一个是同文堂,这两个机构,都是当时清国最为洋化,最为现代化的官府机构。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8 10:41 
    TOP Posted: 01-23 23:35 #186樓 引用 | 點評
    牧妖师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440
    威望:45 點
    金錢:517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5-05-24

    1024
    TOP Posted: 01-23 23:38 #18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0

            海关总署

            前门讲述天津条约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简单的说过,上海道台觉得英国人管理的海关,收入显著提高好多倍,因此坚持让英国人李泰国继续管理上海海关。
            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以及国家财政的困难,海关的收入成为朝廷关注的一个收入来源。1861年,总理衙门在上海成立清国海关总税务司,统一管辖全国各地的海关,提拔李泰国作首脑。
            清国时候的人们并没有现代的国家主权概念,他们的行为依据,就是旧传统里的“忠仆”,其实这也是洋人的传统。忠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受雇于人,就要对雇主忠诚忠心,尽自己的职分。如果我们真的了解旧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许多这样感人的忠仆故事,许多日后起家的上海大买办,他们发家的故事,都是“忠仆”的励志故事,真实感人的故事。
            总理衙门当时认为李泰国是个忠于职守的人,而且那时候清国官场上下腐败透了,朝廷手头紧,海关收入是一块大头,朝廷觉得把海关教给李泰国这样忠实不贪污的洋鬼子来管理,更放心。所以在天津条约里,专门有一条,洋人必须协助清国办理海关。
            1861年的时候,李泰国请假回英国,顺道着帮清国购置军舰。总理衙门任命当时负责粤海关的英国人赫德暂时接替李泰国的工作。
            聘用赫德作总税务司,清国朝廷是赚到啦,赫德堪称旧传统里的忠仆。赫德在清国生活多年,他熟悉并且遵循清国人的礼仪礼节,这洋鬼子懂规矩啊,嘿嘿。
            1863年,28岁的赫德被正式任命为清国海关总税务司,替代之前的李泰国,此后的四十五年里,赫德成为清国海关的最高行政首脑。
            赫德所管理的清国海关,是完全按照洋人的模式建立和管理运行的。现代的税收,统计,检疫,疏港等洋人的海关制度被完全引入,同时各海关开始了现代的沿海灯塔,气象站的建设。
            尽管赫德一再坚持,所有的洋人雇员都是拿的清国朝廷的俸禄,因此不得以为自己高于清国国民;清国海关是清国的官府机构,而不是洋人的机构。但是事实上,洋人一直是海关内的精英阶层,到1895年,海关内共有700名洋雇员和3500名清国雇员,高层管理职位几乎全被洋人所把持,几乎没有清国职员可以升迁到高管职位。
            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署从上海迁往北京,从此,赫德更接近清国中央,成为总理衙门和朝廷大员所信任的内政和外交顾问,赫德成为清国现代化事业中重要的一个成员。
            1865年,他和英国公使合作,向清国朝廷提出一系列强国的改革建议,他说,如果政策改变了,清国将成为各国的领袖,如果不改变,清国将沦为各国的臣仆。很可惜,他的改革建议没有被采纳。
            在他的帮助下,总理衙门建立了同文馆。1885年,接受李鸿章的委派,他尽力斡旋促成了清国和法国的停战。1880年代,清国开始建设现代化的海军,赫德在其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888年,在他的宣传和帮助下,清国举人考试加入数学的考试内容,1896年,他开创了清国的现代邮政体系。在他的领导之下,海关成为清国后期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1890年代,海关收入占国库总收入的25%,到1900年代,海关收入达到了34%。
            同时,他把洋人的中央财务控制体系引入清国海关,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次引入现代的中央财务控制制度。
            1885年,英国政府认为他是合适的英国公使人选,曾经任命他出任英国驻清国公使,他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认为他的同胞是清国人,而他的工作是帮助清国朝廷对付洋人。
            1893年,他忧心忡忡而又不无牢骚地抱怨说,清国进步的太慢了,过去这三十年我们所作的事情,大部分都只是在修修补补。
            1895年,目睹清日战争的惨败,赫德伤心地说,朝廷已经没有希望了,十年之内将会亡国了。他担心错了,清国亡国于16年之后。
            1908年,赫德离开了他尽力效忠了整个职业生涯的清国回到英国,于1911年去世,清国朝廷追授他为太子少保。
            同文馆
            清国官府最初与洋人们的交往,只有通过两个途径,要么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广东的民间通译,要么是通过李泰国这样的洋人或者洋教士居中翻译。
            为了系统地培训翻译人员和洋务人员,在赫德等人的建议下,恭亲王向朝廷申请,请求批准开始同文馆。和海关不同,这是个学校啊,教育机构啊,能让洋人来教育清国人?恭亲王引用了康熙年间,朝廷聘用耶稣会教士指导历法和绘画的先例,有祖宗先例可循啊。又是一翻辩论的周折,朝廷终于在1862年批准了办同文馆。
            同文馆聘请洋教士为老师,教授学生们英文和法文,于186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首批学员共十位,都是挑选的天资聪颖的13,14岁的满人少年。同文馆只招收满人学员,所有学员都领取朝廷的津贴,这是为了遵循首崇满洲的传统。1863年在上海,1864年在广州,1866年在福州,各地官府也兴办了类似的外语学校。
            同文馆的语言课程也开始逐步扩大,从1863年起先后增添了法文,俄文,德文和东文。
            1867年,恭亲王和文祥决定把这个外语学校改进成为洋学院,增设数学,化学,地质,天文,机械和国际法课程,并扩大师资队伍,增聘洋教士和通西学的清国老师。
            改进后的同文馆招收20岁以上的满汉举人,贡生入学,同时如果有五品以下的在职官员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这个学院学习。
            1867年2月,改进后的学院开张,徐继畬成为首任同文馆总管大臣。大家还记得他么?就是当年在福州做福建巡抚,被林则徐他们骂成卖国贼导致丢官的徐继畬啦。徐校长是当年清国最早一批通西学的学者,不同于魏源,徐校长是真的直接从美国传教士那里接受的西方知识科普,阅读了直接翻译过来的西方历史,地理和思想著作。他丢官回老家作乡绅之后,又被恭亲王他们给找回来,任总理衙门行走,走着走着就走到同文馆作大学校长啦,嘿嘿。
            从现代的标准来说,同文馆是清国官办的第一所学院制大学,所以楼主称徐继畬作徐校长。大家还记得徐校长写文章夸过乔治华盛顿么?这文章都被当时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知道啦,听说有清国的大学者,首位大学校长夸华盛顿,那美国公使也觉得相当的有面子啊。美国人也会这样啊?清国人,美国人,还不都是地球人嘛?嘿嘿。蒲安臣公使向徐校长赠送了一幅华盛顿的油画像,同时安排人,把“瀛寰志略”中颂赞华盛顿的那段文字,刻在了花岗石板上,送回美国,据说是镶嵌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碑里。镶嵌在啥地方呢?楼主认真没找到啊,费正清先生的说法,那石板在纪念碑的300英尺处,这美国鬼子作事情,是不着边啊,嘿嘿。
            徐校长关于洋人的见识,是明显超越他的那个时代的,他委婉而含蓄地说,洋人的强大,可不仅仅是什么坚船利炮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哦,是人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你懂的啦。
            1869年,因为身体的原因,徐校长辞去职务,告老还乡。
            赫德开始作兼职猎头,满世界开始找新的总教习,还真被他找到了,当初翻译万国公法的洋教士丁韪良,此时已经在印第安纳大学完成了国际法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丁校长成为同文馆的新校长,丁校长也是个有喜感的校长哦。
            日后清国戊戌变法,同文馆被变成了京师大学堂,丁校长出任西学总教习,开学典礼上,众目睽睽之下,他向孔子鞠躬行礼,乡亲们要知道啊,在那个年代,洋人里可不少人是鄙视亚洲文明,进而鄙视孔子的哦。丁校长能够当着观礼的洋人来宾,向孔子鞠躬,有偏见的洋人会骂他洋奸的哦,哦,对了,洋鬼子没这说法,要不说洋人没文化嘛,嘿嘿。
            1873年,同文馆开设印书处,这是中国官办的第一家出版社。同文馆的学者们翻译的包括拿破仑法典在内的洋人的法律论著,就在这里印刷出书。
            恭亲王和文祥顶着巨大的压力,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兴办同文馆,礼聘当时国内最好的学者教授,希望为国家培养出精通西洋人学问的年青一代,但是同文馆培养出来的学生,还真就不怎么样。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8 15:25     


    鄉親們,哥寫的歷史,和某國偽史不一樣哦。
    地球人說,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哦。
    徐校長,那就是第一任北京大學校長哦。
    淵源清晰明確哦。
    某國“磚家”考據啊,京師大學堂不是起源于國子監。
    那不是廢話么。這還要考據啊?地球人都笑屎啦。
    是偽史非要說,吧嗒,京師大學堂冒出來啦。
    還是那句話哦,“中國之內”,沒有懂歷史的,懂歷史的,他也不敢說實話。
    他敢“考據”出來,京師大學堂不是起源于國子監,不錯啦,不錯啦。你懂的。
    蛋是哦,這考據,走粗海關,就讓地球人笑翻啦,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8 16:45
    TOP Posted: 01-23 23:41 #188樓 引用 | 點評
    发条橙大大大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340
    威望:50 點
    金錢:50108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4-12-26

    首先我要反驳的是原帖作者认为中国已经全盘西化的这个观点。击溃别人的逻辑结构只需要找到一个相反的点即可,又不需要反驳他的每个观点。


    點評

      TOP Posted: 01-24 00:02 #189樓 引用 | 點評
      发条橙大大大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340
      威望:50 點
      金錢:50108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4-12-26

      也没时间跟在我第一次回复里面的几位大佬辩论了,毕竟我还要有东西要写。就将知乎上一位作者写的关于这篇“曹立仁”文章的评价转发到此:
            据说只看国外的书,正文第一段就是抄的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被网友扒出来之后开始说逻辑,声称有了他的逻辑,随便抄抄别人的正文就能看懂“真正历史”。
            大量抄袭国外史学家写的历史(国内都有译本),写了一段也不写近代史了。开始鼓吹日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和平国家,还有德国是第二和平国家,看着真是节操掉了一地,到最后开始鼓动要杀死所有唯物主义者,到这里我是聊不下去就走了。大概有三四个核心粉,十几个外围粉,加一群没看过真儿八经历史的小朋友跟着,主要争议观点,我想到几个写几个:
            1.国内没有一个真正懂历史的
            2.共产主义是西方人抛弃的垃圾
            3.中国已经完全西化
            4.进化论是跟女娲造人一个意思
            5.南京大屠杀不存在,国外都称为是南京事件
            6.十字军东征是完全为了理想
            7.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在国外这句话是天大的笑话
            8.只有中国能以感情不合为由离婚
            9.现代科学是唯心主义
          10.要杀光唯物主义者
          关键就些观点有一大推人把他奉为上帝,真是不可理解,看不起花港观鱼写的美国史,又去写美国史,观者了了,不了了之。


      點評

        TOP Posted: 01-24 00:20 #190樓 引用 | 點評
        tianyepat


        級別:俠客 ( 9 )
        發帖:1526
        威望:153 點
        金錢:456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1-10-22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4 04:04 #191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1
                首先,是大学问家倭仁的反对和呼吁。倭仁大学士当年是和曾国藩齐名的清国大学问家,理学的领袖,他愤怒地质问恭亲王,夷人诡诈,他们难道真的会教授知识给咱们么?就算遇到实诚的夷人,咱们的学生学到了啥?不过是术数这些的旁门左道,自古以来,我还没听说能靠这些旁门左道把国家振兴起来的。清国这么大,难道找不到人才么?如果真要研究天文算术这些的,我们清国之内一定也有能人。为什么要请夷人?为什么要学习夷人?
                他进而号召士大夫们都抵制这个洋学院,都不去投考。
                恭亲王气坏了,可是没办法啊。而且在清国那个年代,恭亲王虽然官位大,但是倭仁是大学问家啊,论到求学这类的问题,清国的读书人,显然的认为,倭仁的说法,更具有权威,更有公信力。
                另一方面,当时清国的体制,还是要考科举中举人,中进士才能做官,青年才俊去投考同文馆,出路在那里?出来不一定能做官,就算作了官,也必然被人瞧不起啊。后来严复不是从英国留学回来作官么?他就被当时的许多士大夫瞧不起,中过进士么?你也配作士大夫么?亲。
                在这种局面下,同文馆能招收到的,那都是些没想着好好读书,冲着津贴去的混混。
                楼主真没瞎掰哦。同文馆学生待遇不错的,见天就在里面不好好学习忙着鬼混。当时有毕业的高材生派去清国驻英国公使馆的,严复留学的时候跑去玩,和他用英文一对话,严复当场就被毁三观了。
                乡亲们听说过那一个同文馆毕业生,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对现代化进程起过推动作用的么?里面就出了一个“名人”,叫齐如山。他怎么出名的?他干了啥?他捧戏子。
                上面说过啊,满人祖制严格,不许嫖娼,所以呢,有些比较淫荡的满人就开始捧戏子啦,这也算一个传统哦。当初唱大戏的,都是男的。捧戏子那在当年算不务正业,传出去叫辱没家门,反正是件丢人的事情。
                齐如山早年是鄙视京剧的,他吹捧洋人的戏剧。后来认识了梅兰芳之后,他改变了立场,在他的指导之下,引入现代戏剧美学,京剧梅派艺术开始从体裁和表现手法都走向精致。
                反正整个同文馆的学生里,就出了这么一个名人,不能算是办学成功啊。
                1861年,恭亲王和军机大臣文祥,聘请英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军,选派驻守护卫北京的上三旗精锐,接受西洋枪炮技艺和西洋阵法训练。1862年,恭亲王下令,上海,福建驻军仿照天津模式,聘请洋军官训练部队。随后广东,江苏,湖北,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驻军开始聘请英法军官训练部队。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军械所,生产子弹,火药和炸弹,供湘军作战使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军工工厂。
                这个工厂有个特点,全是清国工匠,没有聘请洋师傅哦。军械场还土方造过洋炮,不过呢,造出来的火炮一试放,据说打了十多炮,居然不知所踪,哈哈,幸亏是没伤到什么乡亲们。
                曾国藩和倭仁一样,都是坚信孔孟之道是优越于洋人的思想,他认真不服气啊,嘿嘿。
                1862年,曾国藩找了一批能工巧匠,其中也包括通西学的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这些清国学者,大家开始山寨洋军舰,自己造,花了四年时间精力,造出来一艘18米长,25吨小火轮,试航效果,结果一开出来就呆头傻脑的,行驶反应迟钝,这可不能打仗啊。
                这下曾国藩先生想明白了,不服,不行啊,土方制洋器看来是真的走不通,那就走洋方法吧。
                大家还记得中国第一个留学生么?容闳读完书回清国啦,他应该也是中国第一个海龟吧,嘿嘿。
                1863年,曾国藩面试了他,据说曾国藩什么话也没说,就一直端坐着凝望着容闳的双眼,就这么观察这个年青人。过了好几分钟,曾国藩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娃看着靠谱哦。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面试合格之后,曾国藩给了容闳六万八千两银子,派他出国去采购生产设备。
                容闳一出清国就往西头跑,他没走错方向啊,他先跑去欧洲调查市场行情,货得比三家嘛,要说他还真挺认真的。在路上,他看到了正在修建中的苏伊士运河,地球村要变小啦,他认识到。在欧洲调查下来,他觉得还是跑美国采购更划算,于是在1864年秋天他又回到了美国。
                当时美国正在打内战呢,军工厂都忙坏了,清国来的订单居然没人看的上。费劲周折才找到麻省的一家工厂愿意接这活的,在等待的时候,他参加了第十届同班同学聚会,大家当然聊到南北战争啦。他居然就一激动,想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联邦军队去打仗,幸亏被大家伙给拦住了,亲,你还有正事没办完呢吧?
                带着采购好的机器设备,他途径日本回到了清国。乡亲们意识到没有?这是第一个完成环球旅行的清国人哦。
                1864年,曾国藩在上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局,从此清国可以有洋人的自动化设备,生产洋枪洋炮啦。据围观者回忆,曾国藩一直站在那里望着快速运转的洋人机械设备,一动不动,脸上乐开了花,老道学先生如此失态,很难得哦,哈哈。
                1865年,李鸿章继续曾国藩开创的事业,江南机器制造局规模扩大,改名作江南制造总局,拥有两千多名员工,成为清国最大的军工企业,同时内设翻译馆,翻译出版洋人的科技书籍。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在洋人技师的指导下,生产出清国第一艘蒸汽动力的军舰,天启号。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福州船政局,开办马尾造船厂,拥有三千多工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轮船修造厂。在清法战争中被摧毁前,马尾造船厂在英国和法国技师指导下,共生产了34艘兵商轮船。船政局下属的船政学堂,是清国最早的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共分作两个部门,造船,轮机和设计部门,称为前学堂,由法国导师使用法国教材教授;航海和驾驶部门则称为后学堂,由英国导师使用英国教材教授。两个学堂的学制均为五年,前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将去德国留学深造;而后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将去英国留学深造。清法战争,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李鸿章调派南洋舰队的军官加入北洋舰队,因此清日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各军舰指挥官,全部是毕业于这里。
                在福州船政局的筹建过程中,左宗棠就被调任平定甘陕回变,从此基本淡出了自强事业了。离开福州前,左宗棠向朝廷推荐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继续他的事业。
                1867年,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委派英国人密妥士开办天津火药局,1869年李鸿章把这里发展扩大成为天津机器局,成为拥有两千七百多工人的军工厂。并且附设电报学堂,水雷学堂和水师学堂。
                这些在洋人技师指导下的军工企业发展迅速,当时参观各军工企业的一个英国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惊讶,他没有料到,在几年之内,清国的自强运动能够有如此迅速的发展。

                幼童赴美留学计划

                1870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向朝廷请示,希望能够派遣留学生去美国留学,得到朝廷的批准。1871年7月,曾国藩把他和容闳商定的派遣留学生具体计划上奏清廷,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曾国藩在奏折里说明了留学计划的目的,派遣幼童去美国从小开始学习,经过十多年的学习,掌握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这些洋人的学问,这样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洋人的技术,清国得以自强。
                具体的计划是,1. 每年宣布幼童30名,4年共120名,从美国小学开始读起直到军政,船政大学毕业,预期15年时间可以学成归来。2. 在上海建立幼童预备学校,进行一年的学习,然后筛选赴美幼童留学生。3. 派遣包括容闳在内在内的三名官员负责照顾幼童的生活。4.派遣两名汉学教习2名,负责教授经史。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8 18:53
        TOP Posted: 01-24 10:38 #19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2
                1872年,首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出发了,他们大多数是12-14岁的幼童。清国的时代,少年人是指的30岁而立之前的,而在20岁行成人礼之前呢,那就叫童子。成人礼是啥?自己去查字典吧,正式的名词叫“冠礼”,你懂的,嘿嘿。
                他们主要是来自上海,福州和天津的自强运动军工厂工人家庭,再有就是这三地的草根阶层家庭。他们的留学地点是在康州的哈特福德,居住在当地的美国人家里,学习美语,完成他们的学业,到1875年,整批计划的120名幼童全部抵达。
                但是问题出现了,在美国这样一个环境里,孩子们会改三观的啦,你懂的。陪读的清国官员们越来越开始担忧发愁啊,眼看着一个一个孩子在改变,先是不再穿袍子了,都改穿洋服了。接下来,居然有几个孩子剪掉了鞭子,可能是因为遭受到当地一些洋人的无理嘲弄吧,孩子们毕竟还小。接下来的事情,就开始更让看顾他们的官员们骇然啦,他们中居然有人开始信洋教了,还有人开始说一些人权,自由这些奇谈怪论了,年纪大些的男孩子们,居然开始和洋女人偷偷约会了。。。
                远在清国的李鸿章也开始暗自担忧忧愁起来,一面顶住国内朝野的骂声,一面希望这些孩子不要忘记掉自己留学的目的,他们是清国自强的力量啊。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来到了,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居然不接受其中一批孩子的入学申请,这下李鸿章是实在没办法再向朝廷作交代了。1881年8月,李鸿章黯然召回了这批留学生,当时已经有50多位留学生在1880年考进了美国的大学,其中有22位在耶鲁大学读书,另有8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当他们收到召回命令的时候,只有两人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其中就有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的詹天佑。除了极少数人,选择了滞留不归,绝大多数留学生,黯然翻回清国。
                1881年8月,他们从旧金山乘船返回清国。在旧金山,他们享受了一段离开美国国土前的欢乐时光。他们和奥克兰的一只棒球队,打了一场比赛,赛前舆论普遍看好奥克兰队,认为这是一场胜之不武的比赛。没想到,清国留学生队的投手,按当地报纸的说法,接连投出“邪恶”的曲线球,一次又一次封杀垒上的对手,最终取得了这场球赛胜利。乡亲们,其实东亚人都应该喜欢棒球的哦,智力游戏啊,你懂的,嘿嘿。
                回国之后,这批留学生有的在清法海战和清日海战中阵亡殉国,有的在庚子拳乱中死于暴民之手,剩下的大部分人,主要服务于清国的电报,矿石和铁路和外交事业。其中比较出名的人物,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首任校长蔡绍基和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这次留学生派遣在李鸿章心里留下了阴影,从此以后,他就不再往美国派遣留学生,而只往英国,德国和法国输送留学生,培养合乎他期望的国家栋梁。

                李鸿章一个人的自强奋斗

                从1772年,首批留美幼童出发之后,自强运动就变成了李鸿章的孤军奋战,幸亏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早在1867年的时候,曾国藩就向总理衙门提出他的担忧,但是有许多的清国商人购买或者租赁船舶之后,挂外国旗,成为外国船舶。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清国的航运事业被洋人所操控。而容闳所建议的,按照洋人办公司的办法,订明公司章程,吸纳民间资本,成立轮船公司的办法,总理衙门又觉得这建议也不靠谱,这种作法如何能确保轮船公司就一定是属于清国国民的呢?就这么拖延了好几年,直到李鸿章提出来,官督商办。啥叫官督商办呢?意思就是说这公司的股本,是民间投资人出资认购,管理营运这公司的呢,则是清国朝廷委任的官员。
                轮船招商局成为自强运动中的第一家非军工企业,同时也是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
                1875年,李鸿章开始筹办铁甲战舰。
                1876年,李鸿章派遣年青军官去德国留学,学习陆军;派船政学生留学英国学习驾船,留学法国学习造船。
                1878年,李鸿章开始上海机器织布局,为自强运动筹集资金。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为自强运动筹集资金。
                1880年,李鸿章请修铁路的要求终于得到批准,清国开始兴修铁路。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由于经费不足,开始吸纳民间股本,成为官督商办企业,到1884年,电报总局迁至上海,此时清国各省已经全部连通电报电线。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任命英国留学归来的严复为总教习,聘用海军强国英国教习,培养现代海军军官和海军技术人才。
                1881年,李鸿章开办开平矿务局,为自强运动筹集资金。
                1882年,李鸿章开始构筑旅顺军港。
                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聘任陆军强国德国教习,培养现代陆军军官,陆军技术人才。日后北洋系的将领,大多是出自这个学校。
                1885年,李鸿章投资巨款建造威海卫和旅顺军港。
                1887年,李鸿章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为自强运动筹集资金。
                1888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我们可以看到自强运动的明显目的性,加强军备,所有一起都是围绕着军事,服务于军事事业。第一是开办军工厂和造船厂生产新式武器,第二则是要培训近代化的陆军海军军事人才,第三耗费巨资购买洋人生产的战舰,第四构筑坚固的军港,第五要铺设电报线路和铁路线路,提高通讯和运输效率。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耗费巨大的,所以李鸿章通过开办招商局,矿务局,织布局,金矿这些企业来增加收入,贴补自强运动所需要的巨大费用。
                自此,自强运动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五大领袖的自强事业,我们基本讲述完毕。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8 22:51
        TOP Posted: 01-24 10:54 #193樓 引用 | 點評
        中文字幕


        級別:俠客 ( 9 )
        發帖:865
        威望:172 點
        金錢:117203846 USD
        貢獻:1000 點
        註冊:2011-11-01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4 10:57 #194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siyizhe 1960楼 2013-06-19 00:41:18

        很多人觉得什么性恶行善一类的人性问题,是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民主制度的根源,LZ只重点讲了近代史的部分,着眼于“文明的冲突”,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并未得到澄清。大家毁三观的逻辑链条中,这里是一个节点。西方民主制度,有三个起源:1.希腊-罗马思想 2.基督教传统3.欧洲的保守主义传统--封建制。这三个起源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文字。
        一、关于希腊罗马,众所周知,那里被称为欧洲文明的摇篮。有些学者把克......




        文字這個這個這個。。。這算禁忌話題啦,親。這是一百多年前的思潮。
        不過呢,思路和你是反的,結論卻是一樣的。
        漢字不亡,中國無望。
        這是當時“普遍”的思想界主張,右邊的胡適他們。
        左邊的陳獨秀,魯迅,瞿秋白他們。
        思路是,當時是“社會進化論”哦。
        地球人都是先有“象形文字”,然後進化到音符文字。
        大家都認為,包括哥也認為,音符文字比象形文字容易學習。
        漢字的“文字”和“口語”,其實是兩套獨立,無關的學習。
        比如英文,小朋友天天說Sun,開始讀書,一看到Sun,他就能讀出來Sun,他就知道這詞就是傳說中的“太陽”啦,沒讀書前他天天在說。
        而漢字不同哦,親。一個人說五十年“太陽”,看到漢字的“太陽”,他認真不認識啊。
        要知道,那時候好多人,是“通中西”的。說漢字比音符文字難學的多,哥都認同。
        當時的理論是,人類歷史是在“進化”的,而“劣等的亞洲文明”,一直還處在象形文字的原始階段。
        從此,又推理出,導致,1. 教育普及難度大。2. 邏輯思維模糊。。。等等等。
        不僅是中國的愛國學者這麼認為,日本也曾經干過的,他們真的也嘗試過,把日文改成音符文字,還出版過一些這樣的書籍。
        在中國,則是漢字拉丁化運動,把“原始階段”的漢字,進化到音符文字。
        國民黨那裡,是大老吳稚暉他們在作。
        後面成功的這裡,是“老大哥”在作,老大哥真有在作哦,當然還有瞿秋白他們啦,你懂的。
        包括為什麽用“滿人”的京腔作國語,作普通話。
        親如果知道南方方言就會發現,
        南方方言,只能用舊中國傳統的“注音”拼出來,因為發音太複雜。用“拼音”,是根本沒有辦法能把南方方言給拼出來的。
        而要“拉丁化”啊,你懂的,要“拼音化”啊。
        所以大家只能用滿人的北京話,這話發音簡單,能用拉丁字母拼音拼出來。
        比如,工人的“工”。用北京音,很好拼音啊。南方方言?也就是古中原語言,你根本沒辦法用拉丁字母拼出來。
        所以當時的說法,并不是“洋人的音符文字難學”,而是漢字難學,願意是,漢字還沒開化,還沒進化。
        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9 10:05




        親注意哦,當年這套推理的依據是“社會進化論”。這是那時候流行的三觀。
        隨著社會進化論被大家認清是愚昧迷信邪惡,大家就不扯這個啦。
        三觀很重要哦,親。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9 10:25
        TOP Posted: 01-24 10:58 #19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3

                清国走向世界

                赫德一直希望清国能够在西方国家设立使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国的权益。大家想想两次鸦片战争,如果那时候,清国在伦敦有公使的话,情况或许会完全不同的。
                而且赫德认为,清国的官员们多出国走走,也许会改变他们对洋人的看法,从而改变他们对清国现代化的立场。
                1866年的时候,赫德要请半年假回英国,他向总理衙门请假的时候就提出来,能不能派些人跟着我一道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这么着,1866年3月清国派出了第一只出国考察的队伍。带队的是个64岁的老先生,他名字叫斌椿,是个官居三品的满人,通些洋务,他带领四个同文馆的年青学生,一行五人跟着赫德走访欧洲各国。
                斌椿他们游历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圣彼得堡,柏林和巴黎。欧洲的火车,高楼,电梯,传话机,自行车那些的,都让他们感到新鲜。但是他们也遇到了许多让他们觉得恶心的场面,女人穿着太暴露啊,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蒸汽火车都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而由于文明体系的不同,礼仪规范的不同,他们五人的行为举止,也让不少洋人感到怪异,感到不舒服。清国人和欧洲的洋人,彼此都看对方有些不顺眼。
                但是这此不太成功的出行并没有让赫德放弃他的努力,他继续地劝说总理衙门,他说,清国必需要放弃掉“华夷之防”的传统心态,事实上那是把自己隔绝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清国必需要向和清国有条约的各西方国家派遣公使,和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向他们解释清楚,清国在改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内部难处和挑战;如果西方国家给清国太多的压力,逼迫清国作出激进的改变,清国的政权稳定会面临危险的。
                从当年的马嘎尔尼时代开始,英国的对华政策就是希望清国能够通过各项变革,和西方人的世界体系接轨,在这个过程中,清国崩溃亡国,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赫德当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劝说总理衙门的,英国美国的公使们,也明确向恭亲王他们表达出此类的建议。
                恭亲王本人也认定,英国美国他们,并没有“狼子野心”,并没有想来侵略霸占领土,更没有想来颠覆清国朝廷,取而代之。
                但是当时绝大多数的朝廷重臣,地方大员和在野的士人们,显然不认同“鬼子六”恭亲王的说法。
                当天津条约修约的问题临近的时候,总理衙门又向朝廷提出建议,是否能够派遣公使出使西洋和各国接触交往?洋人对咱们了如指掌,可是咱们对洋人国家到底啥情况,一片迷茫啊。是否能够对洋教传教更开放些?是否能够允许洋人架设铁路?是否能够允许洋人来开采矿石?
                朝廷上又是大起辩论,当然啦,卖国贼的砖头又是满天飞舞。洋人是狼子野心,通过洋教谣言惑众,蛊惑人心!然后通过修铁路,破坏风水!爱国满汉大臣们,那也是慷慨激昂啊,而且正义凌然啊。
                当时支持总理衙门提案的,就只有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位地方大员。
                慈禧太后顶住了压力,在派遣公使的问题上,批准了总理衙门的提案。但是派谁作公使出访各国呢?
                1867年的时候,首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任职期满,要回美国了,他向总理衙门告别。恭亲王幸福的鼻涕泡泡又冒出来啦,这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哦,亲们。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9 14:10
        TOP Posted: 01-24 11:00 #196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4

                蒲安臣本人是律师出身的美国政治活动家,为了反对黑奴制度,在1854年,他和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创立了保守政治倾向的美国共和党,并进入国会众议院为废奴运动摇旗呐喊。
                1861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林肯任命本党同志蒲安臣出任驻清国公使,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非常明确,尽量与清国合作,美国国务卿宣称,西方国家不得以武力外交对清国施加压力。
                这里又有个背景啊,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国家开始形成一种外交理论,清国是野蛮,好战,不讲理的,和清国讲道理是没有用,只有用武力逼迫清国,清国才愿意和外国讲道理,谈判。
                这其实是两套文明体系的冲突,在tian朝朝贡体系的清国而言,那里有什么现代平等外交概念。Tian朝中国和“夷”外交?还谈判?笑屎人了。
                而西方一些国家发展出来的武力外交理论,显然是帝国主义理论,你野蛮你愚昧,哥就打服你,帮助你走向文明。这种理论,在理性而言是愚昧荒谬,在道德而言,是邪恶。
                蒲安臣到北京之后,和其他各国公使交涉,表明美国的立场,同时宣称,应该用公正的和平外交方式,取代不公正的武力外交。美国承诺,永远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在通商口岸,不占领也不要求租界。
                美国公使公开这么说话,清国朝廷当然觉得这美国洋人不错哦,讲道理哦。
                在英国人李泰国和总理衙门的纷争中,蒲安臣也介入调停,驳斥显然理屈的李泰国,总理衙门也觉得,蒲安臣精通法律,而且办事情讲公义。
                所以一听说蒲安臣任期满了,恭亲王马上就和他善良,蒲先生,我们清国很需要蒲先生这样懂道理又讲道理的人才哦,有没有兴趣成为俺们清国的外交官啊,帮助俺们清国处理洋务。
                蒲安臣此时已经和恭亲王交往了六年,他也尊重这个王爷,同时也同情他的处境。恭亲王尽力为清国效忠,而清国绝大多数人都骂他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贼,当时的外国公使都了解这个局面。
                蒲安臣接受了恭亲王的聘请,他愿意用他的职业技能,为清帝国服务。乡亲们也许会问啊,这,这算不算美奸啊?还是那句话啊,洋人没文化啊,你懂的,嘿嘿。
                中国的旧传统里的忠仆概念,其实一样是西方人的传统。蒲安臣已经不是美国政府雇员,他接受这个清国的职位,他就当尽力为清国的利益服务,当清国和美国利益冲突的时候,他应该忠实于他的雇主清国,因为这是他的职责。至于美奸?美国洋人嘛,没文化的啦,你懂的。在法治社会,大家说“叛国罪”这样的法律概念。
                为了避免别国的洋人不高兴,恭亲王同时又雇佣了一个英国洋人和一个法国洋人作蒲安臣的助手。
                恭亲王请求任命蒲安臣作全权使节,出使西洋列国开展外交谈判的请求,被慈禧太后批准了,哦耶!
                1868年2月,大清帝国特派钦差办理中外交涉事务重任大臣,蒲安臣钦差大人,率领三十多人组成的清国外交使团,乘美国商船离开上海码头,这是清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标准体系里,正式的外交使团。
                本次使团,第一次正式向地球村展示了大清帝国的国旗,三角黄龙旗。
                前门说过啊,奕设计了中国第一面国旗,那是因为他是老板啦,老板可以外包的嘛,一般认为,恭亲王是把设计国旗的任务,外包给了蒲安臣,是蒲安臣设计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嘿嘿。
                清国首次的环球使团,从1868年2月开始到1870年10月结束,历时32个月,先后访问了华盛顿,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海牙,柏林,圣彼得堡,布鲁塞尔和罗马。在出使过程中,钦差大臣蒲安臣于1870年2月在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僵持不下,不幸患病去世。之后出使布鲁塞尔和罗马的行程,由志刚和孙家谷二位大臣负责完成。
                使团的第一站是美国,普安臣开展宣传造势的外交工作,大力歌颂一个开放进步中的清国。普安臣说,清国已经张开她的双臂迎接光辉的西方文明,热情地欢迎传教士们把光芒的十字架插遍清国的每一个山岗和乡村,清国已经开始认真地追求现代的铁路建设和矿山开采。
                我们从后面的清国历史发展来看,蒲安臣关于清国发展进程的描述,显然是过于乐观啦。但是在当时,他的这些宣传,极大地改善了美国民众对清国的印象,日后的美国传教士热潮,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和蒲安臣的宣传有关联。
                在华盛顿,蒲安臣开始发动外交攻势,从美国总统到国会议员到民间,蒲安臣全面游说争取支持。
                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终于达成清美天津条约的修正条款,正式的官方名称是“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历史上一般称作“蒲安臣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 清国和美国是平等的国家。
                2. 美国承诺不危害清国领土完整。
                3. 美国在清国已有的租界,主权属于清国皇帝。
                4. 美国承诺不干涉清国内政,所有是否修建铁路,是否兴修电报等内部商贸事宜,均属清国内政,由清国自行定夺。
                5. 倘若清国政府决定发展新兴建设事业,美国政府将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接受清国聘用。
                6. 两国国民平等待遇,美国国民有在清国内传教,旅行,居住的自由权力,清国国民有在美国内传教,旅行,经商,居住的自由权力。该条款里有一条,“不可分割的人权”,自由迁移和改变效忠国籍,属于不可分割的人权,后世一般认为,该条款一方面赋予美国传教士在清国的传教自由,另一方面赋予清国劳工移民归化美国的权力和自由。1871年,美国加州通过排华法案,如果蒲安臣条款有效,那么加州排华法案,就是公然的违约行为。
                7. 清国可以在美国各埠设置领事馆,领事享有现代世界体系的特权和豁免权。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9 14:11
        TOP Posted: 01-24 11:01 #19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5
             
                但是乡亲们,这里又是个文明体系冲突啦,洋人蒲安臣钦差,他依据他的任命职位,相信他已经具有洋人世界体系里的全权公使的职权,清国朝廷已经授权他签署这个条约。但是清国还不一样啊,清国有自己的体系啊,从清国来说,朝廷并没有授权蒲安臣签订条约,因此,这个条约是蒲安臣自己越权签署的。大家还记得浪人外交官的概念么?
                这两套体系并存,真的是折磨人啊。。。
                1868年9月,蒲安臣率领使团到达伦敦,10月,蒲安臣钦差大臣觐见英女王,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而友好的会谈,就两国关系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当然啦,女王反正也没决定权力,你懂的,嘿嘿。
                此时正好遇到英国内阁改组,英国在闹选战呢,等到新内阁成立,蒲安臣开始和新任英国外相展开谈判。在英国,蒲安臣的外交战术比较直白,除了讲道理,同时讲后果,亲,你想看到一个清国朝廷崩溃么?如果不想,就不要过于压迫清国。
                12月26日,英国外相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在声明中,英国承诺以和平方式与清国交涉,而不采取危害清国独立和安全的压迫方式,英国愿意和清国中央直接交涉谈判。
                但是英国的声明里,多了一个附加条件,清国应该忠实地遵守各种条约义务。如果清国违约,英国臣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迫切危害,英国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力。
                蒲安臣在英国的外交努力,没有取得美国那样的成果,不过也还算不错,换得英国公开承诺和平外交方式。
                1869年1月1日,蒲安臣以大清帝国钦差的身份,对此声明作出书面回应,表示大清帝国完全认同接受英国的对华政策声明。
                接下来的外交工作,就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使团到达法国并于月底觐见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宾主双方再一次亲切友好的会谈啦,你懂的。接下来,蒲安臣就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法国政府认为蒲安臣并没有权力代表清国进行对外交涉,国内民众舆论也一面倒地反对“不割让”的要求。法国不是美国哦,乡亲们,新帝国主义国家哦,你懂的。
                蒲安臣在法国一直努力争取到9月,才黯然放弃了争取,前往北欧,依次访问瑞典,丹麦和荷兰。
                1870年1月,蒲安臣抵达新兴的欧洲强国普鲁士,通过和俾斯麦首相沟通交涉,说服了普鲁士。俾斯麦首相以书面形式,对清国作出对华政策声明,其主要内容,和英国相同。
                蒲安臣在德国的外交工作,进展的很顺利,普鲁士各界也对清国使团相当友善。
                1870年2月,蒲安臣开始面对此行的最大挑战。2月16日,俄罗斯沙皇在首都圣彼得堡召开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接近来访的清国使团。
                但是双方实质性的交谈,却一直陷入僵局,沙皇一直在回避蒲安臣,反正就是自说自话,根本不接蒲安臣的话题。
                忧心忡忡的蒲安臣认为,这下麻烦大了,俄罗斯是和清国接壤一万几千里的强大领国,如果和俄罗斯交涉没有取得实质成果,回去向清国老板怎么交代?
                第二天他就感染肺炎病倒了,到2月23日,蒲安臣在圣彼得堡病重去世,英年早逝的清国忠仆,美国人蒲安臣去世的时候,年仅50岁。
                为感念他的忠诚和功勋,清国朝廷追封蒲安臣正一品官位。
                蒲安臣的遗体被送回他的故乡,波士顿市各界为他安排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的地点是在著名的法尼尔厅,这里就是当初美国建国先贤们最初发表演讲的地方,法尼尔厅是美国自由之路的一站,在美国传统里,许多人称这里作“自由的摇篮”。
                蒲安臣是杰出的美国政治活动家,他同时也是杰出的清国外交官,因此葬礼上,法尼尔厅悬挂着美利坚合作国的星条旗和大清帝国的黄龙旗。
                饮水思源的早期华人移民们,把他们聚居的一个小镇,命名为“蒲安臣”Burlingame,这个小镇坐落在加州旧金山郊外。
                蒲安臣辞世之后,志刚率领使团访问比利时和意大利,之后取道新开辟的苏伊士运河,于10月回到北京,结束了清国首次外交使团的环球使命。
                但是到此时为止,清国还是没有向外派驻公使的愿望。
                天津条约之后,英国,法国,俄罗斯首先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驻华使馆,之后,美国,普鲁士,葡萄牙,荷兰,丹麦,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先后在北京开设使馆。
                1870年爆发天津教案,根据事后的约定,清国政府将派遣使团去法国道歉,但是这事情,就一直没有办过。
                1875年发生马嘉理事件,英国强烈要求清国派使臣向英国谢罪道歉,这一下拖不下去啦。清国朝廷委派郭嵩焘为钦差大臣,去英国道歉,既去之则安之吧。清国终于决定开始驻外使馆。
                1877年1月,郭嵩焘到达英国,成为清国第一任驻外公使,他常驻英国伦敦,同时兼领法国。郭嵩焘道歉使团的副使刘锡鸿则任驻德公使,兼领荷兰和奥匈帝国。
                1878年,清国派驻美国公使,兼领日思巴尼亚(西班牙)和秘鲁。
                1880年,清国派驻日本公使。
                虽然迫于局势的发展,清国开始派遣了驻外的公使,但是大部分的清国官员们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命的。有极少数欣然前往赴任,愿意接触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回到清国之后下场总是不好。
                我们来看看郭嵩焘和曾继泽的故事。
                郭嵩焘是1847年的进士,回乡下守丁忧的时候,遇到了太平军攻打长沙,他于是开始追随曾国藩办起了湘军。因为军功,被提拔到了中央。英法联军进犯天津的时候,他跟随僧格林沁办防务,第一次直接接触了洋人,从此他发生了转变。他觉悟到,清国必需有彻底的改变,改变对“洋夷”的鄙视和仇恨。
                他本来就是个翰林院的编修,还任上书房行走,你想啊,能跟上书房里走来走去的,那应该是有点学问的人,嘿嘿。
                他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从中他发现了一条现象,在古时候,在汉唐的时代,中国和外族的关系,是根本平等的,也常常有往来,到宋朝都还这样啊。
                所谓华夷之防,闭关锁国,这些不过是明清两朝的传统,起源于南宋时代的理学。这个传统搞的中国人和外界失去了平等的心态和眼界,变成了坐进观天的井底青蛙,然后自己感觉还倍儿好,觉得自己特别的牛。
                他认为这个传统是不对的,会把中国人变傻变弱的。
                1862年的时候,爆发南昌教案,暴民们捣毁天主教育婴堂,追杀洋教士,同时士绅们汇聚一堂,印发数万份宣传材料,号召江西各界一起驱逐洋教。当时的江西巡抚,是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沈葆桢盛赞南昌士绅百姓的爱国热情和义举。
                而此时的郭嵩焘则斥责沈葆桢蛮不讲理,毫无诚信,因为天津条约刚刚签订啊,清国已经答应洋人开放自由传教了。
                郭嵩焘任广东巡抚的时候,汕头成为通商口岸,就类似当年南京条约之后,广州士绅发动民众阻止英夷入城一样,汕头士绅发动爱国义举,阻止洋人入城。
                郭嵩焘顶住同僚的怒骂和舆论的压力,强行喝令汕头士绅结束这个爱国行为,遵循条约规定,允许洋人进城。
                1875年,云南巡抚岑毓英下令腾冲军民阻挡英国探险队,导致马嘉理事件,郭嵩焘上奏弹劾岑毓英失职。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9 16:56
        TOP Posted: 01-24 11:02 #19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9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26
                马嘉理案后,英国公使态度强硬,清国必需立刻派遣公使去英国道歉。
                朝廷这次是拖延不下去了,选来选去,觉得郭嵩焘比较懂洋务,派他去比较合适。
                郭嵩焘要出使洋人国家的消息一传开,舆论哗然。他的亲友们都劝他,去不得啊,这是有辱名节啊。
                当时的清国士人们,心态里依据是tian朝上国的心态,从来只有万邦来朝的概念,今天一个士大夫居然要出使别国,这简直是要逆天啊。
                湖南籍的士绅们更是群情激愤,认为湖南人的脸都被他丢尽了。乡试的时候,读书人甚至聚众声讨郭嵩焘,声称要砸了郭家。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郭嵩焘临危受命,出使西洋,去英国和法国道歉。
                作为清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英国的时候,已经58岁了。像一个孩子一样,他怀着童真热切地观察这个新奇的洋人世界,他甚至开始学习英文呢,哈哈。
                1877年的一天,他和随员去参观伦敦的一个电气工厂,老板热情地邀请他试验一下新兴的高科技产品,电话。他在楼上,随从在楼下,两个人就这么隔着十丈远开始了对话。
                郭嵩焘应该是有历史记录的,第一个使用过电话的中国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是新中国的现代化追求口号,电话真正在中国被普及,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情。
                一生信奉孔孟之道的郭嵩焘通过他自己对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英国人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制造技术,都是有着自己内在的体系的,是有学问的,不仅仅是原来清国人所以为的“术”。
                旧中国的读书人,为什么会歧视术,技术呢?大家如果去看中国历史,历史上,搞这些技术的,一般都是和尚,道士,宦官这些边缘知识分子。正统的士大夫是对这些旁门左道不屑一顾的,因为那些技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或者说,理论体系。
                郭嵩焘发现洋人的技术和制度,其实背后是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所以他惊呼“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
                他比徐继畬更为大胆,走的更远,他公开地说不仅仅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技术值得清国人学习,洋人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洋人的文化思想,都值得清国人学习和借鉴。他公开地说,如果仅仅是学习军事和机械技术,那么只是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模仿,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真的学到西洋人的技术的。
                应该说,从魏源,到徐继畬,再到郭嵩焘,清国传统教育背景的有识之士,终于有人认识到,西洋人的学问体系,是不同于中国的,如果不正本清源,全面深入地学习西洋人的学问,清国的自强运动,是走不远的。
                两个体系的问题,清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看到了,有人公开说出来了。
                他常常写信给李鸿章,把他在英国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与李鸿章分享。他说,我们不能只派留学生学军事机械技术啊,日本的留学生可是什么都学的,政治学理论,经济理论,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日本留学生学啥的都有,我们也应该扩大留学生的学习范围。
                郭嵩焘把自己在欧洲的见闻和思考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使西纪程”,把它寄回给总理衙门。他在书中简单介绍了西洋人的文明历史,然后介绍西洋人的管理理念,政治学思想和施政措施,并且希望清国能够效法洋人。总理衙门觉得这书挺有见地的,决定制版,准备印刷出书,给更多的人阅读。
                结果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汉奸的砖头又满天飞舞啦,你懂的。Tian朝中国学狄夷的学问?这货是要逆天啊!爱国士大夫们气的都直打哆嗦。就有翰林就参郭嵩焘有“二心”,啥叫二心呢?这可以是死罪啊,乡亲们。清国的时候,士大夫们是要“忠君”的,忠心不二。有二心,就是指控郭嵩焘领受清国的皇恩,内心却向着洋人的国王。这个罪名要是坐实了,那真是死罪啊,类似于现代法治社会说的叛国罪啦,你懂的。爱国大臣们要求,立刻把郭嵩焘召回处理,这样的人再留在英国,那是个祸害啊。
                慈禧太后其实是护着郭嵩焘的,派他出发前,慈禧太后就知道他此去所要背负的骂名和指责,告诉郭嵩焘说,别人怎么说,你都不要管他们,他们是局外人,就喜欢瞎掰,皇上是知道你的忠心的。
                面对朝臣们这么大的反应,朝廷只能下令毁掉“使西纪程”的书版,把这本书列为禁书。同时训斥了郭嵩焘一番。
                但是这事情还没完啊。郭嵩焘的副使刘锡鸿又开始弹劾他了。
                刘锡鸿举报郭嵩焘些啥呢?这说起来,又是两个文明体系的冲突啦。
                郭嵩焘到了英国就开始学习洋人的那些礼仪礼节,遵循洋人的规矩待人处事,因此洋人们都尊重这位清国公使,认为他谈吐举止高雅适度。甚至有英国人说,他是英国人所见过的,有教养的东方人。这里会出现问题的哦,乡亲们,两套体系会有冲突的啊。
                咱们说说爱国副使刘锡鸿举报三条大罪,
                有一次使团参观英国炮台,因为天气突然转冷的缘故,一个洋人出于好心为老先生批上了件大衣,郭嵩焘没有拒绝而且依照洋人的礼节致谢了。这怎么可以?失节事大啊!宁可冻死,也不能接受洋夷的帮助啊!这是第一桩罪。
                巴西国王参加英国的宫廷宴会,全场起立致敬,郭嵩焘当然也是起身致敬啦,这是起码的洋礼貌嘛。有辱国格啊,堂堂tian朝中国的正贵大臣,向一个番邦夷王致敬?端坐不动的刘锡鸿也有他义愤填膺的理由啊。
                英王邀请他们参加白金汉宫的音乐会,郭嵩焘居然学洋人一样翻阅音乐节目单!中国的大臣啊,居然学洋人?这简直是有失国体啊!
                另外全是类似这样的洋人觉得郭嵩焘举止得体,而刘锡鸿觉得有辱国格的十个罪行。
                这下朝臣们更坐不住啦,这货不仅在清国内部散布那些大逆不道的言论,这丢人都丢到英国去啦!李鸿藻为首的爱国清流们已经实在忍受不下去啦!一定要把这样的人找回来下监审判。
                这一次,连地方上的湘系大员左宗棠,刘坤一这些人都看不下去了。
                同治中兴之后,地方上汉臣兴起,其实都是源自曾国藩的提携,地方大员几乎都是湘军一脉。日后李鸿章自立门户,形成淮军一系。地方大员中,主要就是这两个派系。
                只有李鸿章和曾纪泽他们为郭嵩焘求情,李鸿章说,郭嵩焘只是呆头呆脑的,他没这些概念嘛,无心之过,不应该治罪。
                私底下,李鸿章看了四遍“使西纪程”,他认为,郭嵩焘对洋务是有深刻见地的。
                慈禧太后下令召回郭嵩焘,不过也不追究他的罪行。她派曾纪泽去接任英国公使的职位,她告诉曾纪泽说,皇上也知道郭嵩焘是个好人,他出使英国之后为国家办了不少事情。
                郭嵩焘黯然回到了他的故乡,一路上遭受到的都是各地官员的蔑视和冷眼,慈禧太后并没有革去他的官职,他依旧是钦差使臣,但是各地官员都没有按规矩礼待他。
                他回到湖南老家,面临的是铺天盖地的咒骂,士人们写横幅嘲讽辱骂他。
                郭嵩焘一直和李鸿章保持着私底下的书信来往,他去世的时候,李鸿章向朝廷请求,应该为郭嵩焘立传,并且追赐谥号,朝廷没有答应。
                郭嵩焘的见识,是明显超越他的时代的,他最被当时的爱国士人们所痛恨的,无非是他公开,系统地说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洋人不是狄夷,洋人非但不是野蛮人,甚至比清国人更文明。
                郭嵩焘忠于他的皇帝,爱他的国家,很不幸,他说的真话,不见容于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爱国士人们对他恨之入骨。
                洋人是狄夷,洋人是野蛮人,这个神话,要到清日战争之后,才被明智的爱国清流们看破。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19 21:11
        TOP Posted: 01-24 11:04 #199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2 s.10, 11-15 23:20